书摘

卡片笔记

知识块,原子化,独立,方便组合。

  • 添加标签
  • 来源
  • 双向链接
  • 想法

卡片盒子是什么?

前方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并不。 积累知识的复利。 你应该像管理金融投资组合一样来管理知识。 重要的不是更好地记录,而是更好地思考。 不写,就无法思考。

卡片盒子只是帮助我们思考,卡片盒子是积累知识的一种好的方式。 卡片盒子只是在头脑外部建立的一个索引库(不断的维护这个索引库),并非一个档案库,档案库应该是想法所对应的书籍。 卡片盒子不光可以用于写作的学习,用于技术的学习同样适用。 卡片盒子可以让老的观点和新的观点进行碰撞💥,产生新的见解。(以前是只能和别人交流才能碰撞,现在是老旧思想之间可以进行碰撞)。 集中管理而不进行分类,才能对观点进行重组,碰撞新的火花。 因为信息而引发的思考比信息本身重要。

写作是什么?

写作其实分为输入和输出两个部分。 输入包括阅读书籍、文章以及观看视频,一旦有想法就可以记闪念笔记或者文献笔记。最后将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规整为永久笔记,归纳如笔记盒中。输入过程讲究自下而上,不断积累,然后形成集群,最后产出。 输出主要包括排版、写文章、校验。三个步骤循环往复,呈螺旋形上升。输出过程讲究至上而下,先确定主题,然后寻找论据。 输入是输出的基础,所以写作不能临时抱佛脚,得提前未雨绸缪,从积累卡片开始。 输入和输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而obsidian更多的是保证输入,自然生长,而语雀属于输出,需要结构化的管理和存储。

如何将文字转换为流程图?(开启新的读书方式)

记闪念笔记

When

你手边需要随时有记笔记的工具,以捕捉脑海中闪现的每一个想法。

What

仅仅是你脑海中想法的备忘。

How

使用格志、微信读书想法、小记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

记文献笔记

When

无论你读什么,都要做笔记。

How

  • 写下你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你认为可能会在自己的思考或写作中使用的内容。
  • 文献笔记要非常简短,精心选择,并使用自己语言记录,对引文要格外挑剔,不要只是抄写,而不去真正理解其含义。
  • 把这些笔记和参考书目的细节一起保存在你的文献管理系统中。

记永久笔记

What

  • 为了衍生想法、论点和讨论。
  • 新的信息是否与你卡片盒里或脑海里已有的信息相互矛盾、相互一致、相互印证或相互补充?
  • 是否能把已有的想法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想法?
  • 这些想法又引发了什么问题?

When

最好每天一次,以及在你开始遗忘为什么记它之前。

How

  • 现在打开你的卡片盒,仔细阅读你在第一步或第二步所做的笔记。
  • 思考它们与你自己的研究、思考或兴趣所在的相关内容有何关联。
  • 你可以为每一个想法准确地写下一条笔记,并像为别人写作一样,使用完整的句子,标注来源,提供参考资料,并尽量做到精确、清晰和简短。
  • 扔掉第一步的闪念笔记,把第二步的文献笔记放入你的文献管理系统。
  • 待所有重要的内容都进入卡片盒后,你就可以忘记它们了。

将永久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

  1. 把每一条笔记都归档在一个或多个相关的笔记后面。看新笔记与哪条笔记直接相关,如果还没有与其他笔记直接相关,就把它放在最后一条笔记之后。
  2. 给相关笔记添加链接。
  3. 这样做是为了确保你以后能够找到这条笔记,可以从索引页链接到它,也可以在你用来作为某个讨论或话题的切入点的笔记上做一个链接。

从系统内部自下而上发展主题、问题和研究课题。

  • 看看目前有什么,缺什么,出现了什么问题。
  • 通过广泛阅读来挑战和加强自己的论点,并根据了解到的新信息改变和发展自己的论点。
  • 多做笔记,进一步发展思路,看看事情的发展方向。
  • 自己跟着兴趣走,一直选择有望获得最深刻见解的那条路。

从零开始搭建卡片盒

  • 因为你的脑海里已经有了需要检验的想法、需要挑战的观点和需要回答的问题。
  • 不要为一个主题进行头脑风暴,而是要看一下卡片盒,看看哪里已经形成了笔记链,哪里已经建立了想法群;

如果另一个更有希望的想法已经成型,就不要执着于前一个想法。 你对某件事情越感兴趣,就会阅读得越多,思考得越多,进而收集的笔记越多,最终越有可能从中提出问题和想法。

  • 它可能正是你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东西,但更有可能是你的兴趣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洞见的作用。

一段时间后,会积攒到足够多的想法去确定一个写作主题

你的主题是基于你所拥有的素材,而不是基于即将阅读的文献可能提供的未知想法。 思考一下这个主题的内在联系,收集所有与之相关的笔记(大部分的相关笔记已经有了一定顺序),把它们复制到大纲软件中[3],并把它们按顺序排列好。 看看哪些还不够,哪些是多余的。 不要等着所有的东西都集齐,而是要积极思考,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和记笔记,以改进你的想法、论点和架构。 把你的笔记变成初稿。不要简单地把笔记复制到手稿里,要把它们转化成连贯的内容,并将它们嵌入到你论点的上下文中,同时从笔记中得出你的论点。 检查论点中的漏洞,想办法完善或改变论点。

编辑、校对你的稿子。拍拍自己的肩膀,然后开始写下一篇文稿。

让工作推动你前进

  •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我理解的内容。
  • 区分文本中重要内容和不重要的内容。

用文字表达能让自己清楚是否真的理解。

如果知识既不是被孤立地保存,也不是被孤立地学习,而是聚集在一个思想网络中,或者说是“思维模型的网格”中(M unger,1994),那么理解新的信息就变得更容易了。

将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建立联系。

在196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平均声音片段(候选人不间断演讲的所有镜头)超过40秒,但在80年代末(Hallin,1994)已降至不到10秒,2000年甚至降至7.8秒(Lichter, 2001),而这一下降趋势在过去的历次选举中依旧没有改变。究竟是媒体适应了我们不断减少的注意力,还是媒体造成了这种现象,还不好判断,[1]但是无论如何,很明显,我们正被越来越多的干扰因素包围着,并且提升注意力的机会也更少了。

抖音是不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注意,这个可能比电视还严重,而读书和写作是练习注意力的不错方式。 将写作和校对分开,先把想法写下来,然后再去不断完善。写作需要漂浮的注意力,而校对需要专注的注意力。 写作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拟稿、校对、提纲中不断循环,不断完善。 以后读书的时候就创建一个文档,在读的过程不断写下对文章的理解,最后再对这些理解进行归类整理。 读不同的书籍注意力也是不一样的,读一本书的不同部分需要的注意力是不一样的,有些文本需要精读,而有些文本只需要略读,可以灵活的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

把训练轮骑坏了就学会了。

学习一项技能就是不断实践、不断的练习,不断犯错,不断成长。骑车如此、写作如此,爱情也是如此。

根据德雷福斯的模型理论[4],正确运用学习到的规则,可以使你成为一个称职的“胜任者”(位于5层级模型中的第3层级),但它不会使你成为“精通者”(第4层级),当然也不会使你变成“专家”(第5层级)。

直觉不是指某种神秘的力量,而是一种融入了过去的经验,通过无数次成功或失败的反馈循环,深入学习、反复实践的沉淀。

专家是内化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并且有经验,靠直觉做出判断。

记住规则(函数)比记住数字本身容易,有了规则就可以当场推导。

我们所理解的事物都是有联系的,或是通过规则、理论、描述,或是通过纯逻辑、心理模型或解释。而卢曼卡片盒的目的就是专门建立这类有意义的联系。

写作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如下问题:这个事实如何与我的某个想法相对应?这个现象如何用那个理论来解释?这两个观点是矛盾的还是相辅相成的?这个论点不是和那个论点类似吗?难道我以前没有听说过这个吗?尤其是像“X对Y意味着什么?”

使用老的东西解释新的东西,新的东西就存储到我门现有的记忆里面了。

我们想尽可能长久地记住一些事情,而不想让无关的信息塞满我们的大脑。所以,我们组织日常信息的方式既会对长期记忆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对短期记忆产生很大影响。

将脑中的信息都建立关联性。 不让未完成的任务占据我们大脑的方式是写下来。 要想写好论文,你只需要对一篇好的草稿加以修改;要想写出好草稿,你只需要把一系列的笔记变成连贯的文字;为了获得连贯的文字,你只需要重新整理卡片盒里已有的笔记;所以,你真正要做的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手里有一支笔。

读懂之后然后再加入到自己的思维系统中,然后做成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 制作每一条有意义的笔记。然后打草稿的时候提取这些笔记。

每当我们探索一个新的、陌生的主题时,我们的笔记往往会比平常更多,不必为此而紧张,因为这是对理解能力的刻意练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当我们了解了一个主题之后就能用简洁的话表达出作者的观点。

我想我再复读那年就有了这种习惯,但之前没有用理论的方法总结出来。 之前做笔记就是听老师讲,并理解之后写在书上,但还没有像书中讲的一样讲笔记在整理一次到卡片系统中,融入自己的思想中。

关键词记录法。 只有去做才能学。

教育是门了不起的学问,需要学习心理学。

当我们在知道如何回答一个问题之前就尝试回答,即使我们的尝试失败了,以后也会更好地记住答案(Arnold and McDermott,2013)。

先自己回答一下问题,然后再看答案,这样能更好的记住答案,之前做作业就是这样的,先自己解题,不会了再答案。 简要描述文本的主要观点,而不是收集引文。 如果你不敢希望每年出的书籍数量和卢曼一样多,可以试试将目标设定为每天记3条笔记,或每年不超过一本书,这样仍然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积累大量的想法。 在大脑之外思考 做永久笔记 不如说是在写作过程中进行的思考,是与卡片盒内已有笔记的对话。 将思考外化出来。将文字写下来,并且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它。

不写作,就不可能系统性地进行思考(Luhmann,1992)。

在纸上思考。 将环境和知识一切记忆更容易记住,可以通过环境唤醒,手势唤醒,PPT唤醒。

对于真正的、有用的学习来说真正有帮助的是将一条信息与尽可能多的有意义的上下文联系起来,就像我们将卡片盒中的笔记相互联系起来的做法一样。刻意地建立这些联系意味着建立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想法和事实组成的自我支持的网络,这些思想和事实互为线索,相互提示。

学习就是将新知识和更多的上下文建立联系。 记忆的诀窍是给信息赋予一定的含义,并且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和已有的知识网络相连。 只有真正理解了我们学的东西才能真正掌握它。阐述我们学习的内容,并且将他应用到其他语境中。只有当人能移接一个信息,才说明他真正掌握了。 理解之后才能记住。

卡片盒迫使我们提出许多阐述性的问题:它意味着什么?它与某事有什么联系?它与某事有什么区别?它与什么相似?卡片盒没有按主题分类,这是积极建立笔记之间联系的前提条件。

卡片盒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理解。用已有的知识去阐述,去理解,去联系就知识,从而达到学习到目的。 变化和对于有利于学习。之前只认为对比有利于学习,现在学习到变化也可以。 如何添加到卡片盒中:

  • 添加到当前笔记中提及的笔记中。
  • 添加到笔记末尾,并添加编号。
  • 或者再另建一个分支。

链接笔记。 信息越多信息钩子就越多,就越容易抓住新的信息。 学以致用才能掌握。 阅读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看法。

建议在返航飞机都没有被击中的地方加装装甲。忽略了没飞回来的飞机,它们正是因为被击中了需要额外保护的关键部位(比如油箱)才没能返航。

只看到了现象,却没看到本质。从已有的解决方案中发现问题。 股票的上涨和下跌只是价格上的波动,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当前股票的价值,如果股票的价值高就值得长期买入。

将文献中的文字浓缩然后加入到卡片盒中。

减少选择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还可以增加我们的自由,甚至让我们更容易融入当下、享受当下(Schwartz,2007)。

提供预设方案减少选择。《稀缺》

书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思维模型。

二进制代码的限制比字母表还要大,只有0和1两种状态,却能开启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创造。

世界的底层是不是也是又二进制构成的呢?比如正负

我们的工作之所以能不断推进,靠的不是事先计划,而是过程中的试错。

之所以当下写不出内容来是因为我们没有提前准备,未雨绸缪。

我们越能控制自己的工作,引导我们的工作向着我们认为有趣的、相关的方向发展,就越不需要调用意志力去强迫自己完成这件事情。

将工作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我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即使它们与我们当前的项目并不直接相关,我们也可以将它们用在以后的其他相关项目上。

阅读和写作过程中也会有副产品。 如果遇到困难就先暂时放一放。

需要对计划持普遍的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计划仅仅关注结果,而不关注实际工作和实现目标所需的步骤。

不要只盯着结果,而是要专注于过程,每一步都走好了,结果自然不会差。

不是说我们无法从经验中获得成长,而是说只有获得即时反馈的经验才能让我们得到成长,并且可能需要不止一次的经验。

在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反馈,然后不断的修正,让自己成长。

将一个长期任务拆分成一次性任务,更有利于我们完成。《稀缺》《卡片盒子写作法》 草稿就是草稿,草稿就需要不断的修改、删减、增加。将需要删除的内容复制到一个新的地方,更能让人接受。 好的文章是不不断修改出来的,好的代码也是。

蔡格尼克效应的存在(Zeigarnik,1927),即如果任务没有被完成(或被写下来),就会一直停留在我们的大脑里。

将未完成事情写下来否则它会一直停留在我们的大脑中。《卡片盒子写作法》

意图决定行为。(决定论)《被讨厌的勇气》《卡片盒子写作法》

  1. 阅读的时候在语雀上建立一个空白文档,并将最重要和最有趣的内容记录下来(包括自己的思考)。
  2. 然后将这些发现转换为永久笔记,并与卡片盒里的其他笔记联系起来。

科技、接受问题。集装箱

书中介绍的以自己的理解和兴趣为导向的、长期的、跨主题的笔记结构,与大学里模块化、分门别类、自上而下的课程组织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学校的教育仍然在教大家通过复习去学习,而不是鼓励学生通过独立地在异质化的信息之间建立网络来学习。

翁天信作为一个自学者完全通过兴趣去学习,然后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知识图谱,我觉得这是值得借鉴的地方。《卡片盒子写作法》

学习、思考和写作不应该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新的经验和事实,对自己的思维习惯提出质疑。

不断质疑,不断革新,不断成长,形成多种不同的思维模式,然后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去看待这个世界。

学习者不应该是学习的中心点,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工作流程也不会把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中心。相反,我们鼓励学习者将自己的思考分散到其他想法所组成的知识网络中。

学习者不应该以自己为中心,而是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帝视角)去审视整个学习的过程,并从多角度思考作者文章中提到的观点。

线性的学习方法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还让人们对卡片笔记写作法存在一个常见的误解,认为它只是一个单纯的工具,在使用它时,不需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流程。

学习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写作也不是一个至上而下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下而上,只有通过卡片盒子积累了更多的观点之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文章。 写作绝对不是一个临时抱佛脚的过程,而是不断积累,未雨绸缪的过程。(为退休提前存储)《卡片盒子写作法》

如果希望能够有所改变,那么解决方案必须得看起来简单。

不管设计软件还是设计接口或者是代码规范都应该尽量简单,才能让别人改变。

有时候一本书,或者一套思想体系,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我想《卡片盒子写作法》对于写作的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我影响很大,能让我用新的方式组织我的想法。

像原子样的笔记,一次一件事。这样既能快速掌握事情的全部,也方便在不同的话题间建立联系。记录太宽泛很难聚焦,太零碎又会让连接模糊。

卡片如何的大小如何定义更合适?

其中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只是看到了信息,却没有将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将文中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

吸收知识更像是神经回路不断被加强/减弱的过程,收集之后会慢慢地生长出结构,宛如植物生长一般。 我们不断消费信息,并对其进行理解、贴上标签、建立连接,最后内化为知识。

设计是输出而学习是输入,设计讲究规范标准,结构清晰,而学习讲究自然生长。

时间是一把非常好的尺子,当我们不断回顾的时候,一方面能看到某些内容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另一方面也能看到自己思维的变化。

不断输出自己的成长,将思考写下来,后面再看的时候就能看到自己成长的路径。

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是值得分享的,能帮助别人打开视角,然后从中学习到更高效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事情不可能按照预定的方式进行。《被讨厌的勇气》 想纠正别人本身就是错误的,不要做自动抬杠机(ETC)。你只有知道什么是主观看法,什么实事,所以不必争论。 如何改变自己的回报思想? 想法里面的 闪念笔记可以整理成永久笔记并加入到卡片中。 只有写下来大脑才能停止工作。

扩展阅读

《卡片笔记写作法》 卢曼卡片盒笔记法介绍 Introduction to the Zettelkasten Method • Zettelkasten Method


Input 实用技能 写作

来自: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