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思考
定投这词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之前在投资基金的时候,经常会被推荐定投。但之前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深层含义,以为只要随便找一支基金,定期投入就可以获得想要的收入,但现实给了我一记大大的耳光。如今手中的基金还处于亏损状态,但又不敢卖,否则账面损失就变成了实际损失了。
如今通过《让时间陪你慢慢变富》对定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乍眼一看好像定投是一个新词,但仔细想想是不是和《人生护城河》里面的高频少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谓定投,指的是投资者长期定期定额地持续投资某个投资标的,这个标的是不是也可以换成写作、锻炼、学习。
提示💡
不做不要读,读了就必须做,做了不会马上有结果,长期做必然有好结果。
什么是定投
所谓定投,指的是投资者长期定期定额地持续投资某个投资标的。
当你审视定投这种投资策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作用是反向的。你不定投,你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你一旦开始定投,它会反过来让你看到别人的错误,它会反过来让你避免矫枉过正,它会反过来让你懂得道理,它会自动保证最优的结果……除非你不做,只要做就是对的。反过来,只要不做,就是错的。
因此,定投实现了降低“均价”的效果,每次度过一个微笑曲线,就等于把自己的入场时间“向前平移”了一大段。
投资房产其实也是一种定投。但对于房产可其流动性趋近于零,如果没有流动性的话,无论多有价值的资产,都和面对敌人的时候,你的手枪里虽然有子弹但那子弹却被卡在弹夹里射不出来差不多。
定投要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 长期——这个长期究竟是多久?
- 定期——这个间隔多久合适?每年?每月?每周?
- 定额——这个金额多少才合适?
- 标的——用什么样的原则去选择标的?
标的是定投策略四个要素之中最为重要的,因为标的决定结果,被投资的标的的未来表现决定了投资结果的成败。
在定投的策略下,哪怕有一丝一毫让你觉得“不值得”的端倪,你都绝对不应该开始定投——因为你的资本是你不可替代的将来,在定投策略下,“你的未来”这个雄厚的资本投进去,机会成本是无限大的!你如何掉以轻心?
定投是长期持续投入的行为,所以,投资标的必须满足“长期不断看涨”的属性。人类的经济发展就是只涨不跌的投资标的,但是每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国运有有所不同,如果在一个时期内定投沪深300指数基金,即A股市场内最厉害的300家公司的股票,那么就是在赌中国的国运会在这个时期内一直向好。
因为你深入了解了定投的意义,你突然之间就把筛选原则提高到了市场最高水准,我们用最简单直接粗暴的方法有效地找到了长期来看只涨不跌的标的!
什么又叫长期?对普通人来说,所谓的长期不过是“至少度过两个大周期”——这就是长期了。如果能度过三个周期,基本上已经相当于巴菲特的永远了。两个周期多久呢?以现在的时代脉搏来看,一个波动周期大约是三到五年,所以,七年左右的时候,很大概率是已然度过两个周期了。请注意,重点在两个大周期,而不是七年。
怎么判断周期?很简单啊,你找最近的历史最高点,把那里当作当前周期的下降阶段的起点,到下一次众所皆知、随后从那里跌落的历史最高点,那就是下降阶段之后、上升阶段已然完成,进入了下一个周期。如此循环往复。
当两个周期过去,到时候,你是想继续持有,还是想全部套现,或者是套现一部分,继续持有一部分,随你便。
对长期的理解,决定了随后很多结果:
- 你的投资标的值得拥有两个大周期以上吗?
- 你的定投行为如何持续两个大周期以上?
定期和定额,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也可以定期不定额,在低点的时候多买。
最后,投资的本质就是用你的钱去帮你赚钱——而钱这个东西,它是不休息的,它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在投资正确的前提下,它都在为你工作。
并且在投资时要做到“量力而行”,一方面是“不要借钱去投资”,同时另一方面就是“省什么钱都不要省了投资的钱”!
什么是主动地被动
什么叫主动地被动?
- 主动地选择最正确的趋势;
- 被动地等待趋势发挥作用。
定投是主动地被动的最佳践行策略。根据定投的定义,由长期持有的行动倒逼出最严格的投资标的筛选原则——这是主动的选择;而后定期投入、长期持有,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微笑曲线”——这是借势那强大的被动的力量,让你的钱和整个发展的趋势为你创造财富。在任何普通人的生活中,都很难再找到另外一个长期持续的简单行为能够创造如此惊人的财富了——事实上,即便是富人,到最后也只能在投资中获得新的财富。
付诸实践
之前也进行过定投,但由于没有仔细定投的意义,就没有认真的筛选标的,也没能没长期坚持。
这次重新定投,是需要长期定投至少8年以上,因此我选择了沪深300ETF联接A,并根据费率、基金规模、成立时间等多个指标筛选了一支成立时间够长、基金规模够大,费率相对较低的基金——易方达沪深300ETF联接A。
我想不光是在资产上要长期定投,在技术写作上也要持续定投,把同一份时间卖出许多次,并且相信好东西就要分享出来。
笔记摘录
前言
所谓定投,指的是投资者长期定期定额地持续投资某个投资标的。
比如,某个投资者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长期),每个月(定期)投资标准普尔指数基金(投资标的)至少1000美元(定额)。定投策略的要素罗列出来的话,包括以下几方面:
- 长期——这个长期究竟是多久?
- 定期——这个间隔多久合适?每年?每月?每周?
- 定额——这个金额多少才合适?
- 标的——用什么样的原则去选择标的?
标的是定投策略四个要素之中最为重要的,因为标的决定结果,被投资的标的的未来表现决定了投资结果的成败。
人们只是普遍且肤浅地认为它是一种用来避免投资成本过高的策略,因为通过持续定期定额投资,定投实现了降低“均价”的效果。然而,这并不是定投这种策略所拥有的确定的好处,因为这么做实际上有着同样的概率最终提高了均价。
一切学习的结果都建立在践行的基础上。没有践行的话,一个人只是学到了而已,实际上却没有做到——也根本没有机会做到。定投策略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使得采用它的投资者必须践行;不仅如此,它还动作单一,所以相对很容易践行;更为重要的是,定投策略本身的属性决定了这个践行是长期的——也就是说,定投策略本身提供了一个简单、长期、稳定的投资教学环境!
不做不要读,读了就必须做,做了不会马上有结果,长期做必然有好结果。
几乎所有人都有定投的资格和能力
这绝大多数人中的绝大多数,自称或者被称为“房奴”——即便是在经济环境大好的时代,贷款买房也不是什么美好的经历。本质上来看,他们不是房子的奴隶,他们是银行的奴隶。本质说出来就很可怕,这些房奴从来没认真审视过一个真相:
他们实际上是在一生最具生产力的时间里,用两套房产的钱,买到了一套房产——房贷在二三十年间的利息总和总是和房产价值差不多,这是银行的精算师们努力演算的结果。
对资产来说,流动性是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流动性的话,无论多有价值的资产,都和面对敌人的时候,你的手枪里虽然有子弹但那子弹却被卡在弹夹里射不出来差不多。
参与定投社区一定是最优策略。
如果你想要投资美股,或者投资港股,那你就得想办法到网上去寻找相应的优质垂直社区。为什么呢?因为在外面,你是异类,你说什么都很难被理解,因为即便是同样的东西,同样的情况,对方都可能持有截然相反的意见或者感受;不被理解倒罢了,你甚至可能被鄙视——这不是吃上了最没必要的暗亏吗?被蠢货鄙视为蠢货的境况,你认真感受一下?
在定投社区里就不一样了,你不定投才是异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优质社区里其实静悄悄的重要原因,别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有同类,自己有同道,自己并不孤独。
证券交易市场是世界第九大奇迹
人们总以为“选择股票”是很困难的事情——其实,一点都不难!因为那所谓的“困难”,完全是惯性思维造成的,实际上,那只不过是人们总是不肯或者不敢使用最简单直接粗暴有效的方法的结果。这个方法太简单了,简单到令人难以置信: 直接选择市场上所有人都最看好的股票。
注意这个“最”字。在深交所你就直接买万科,在上交所你就直接买贵州茅台,在纳斯达克你就直接买苹果,在港交所你就直接买腾讯……
这就是交易市场的神奇之处——在这里,你可以利用他人的智慧。
究竟有没有只涨不跌的投资标的
只投资单个标的的机会成本无限大!
所谓的机会成本,指的就是你的钱若是被用来投资了某个标的,那些钱就不能同时被用来投资另外一个标的——如果你用一些钱投资了A,那么那些钱就不能同时用来投资B,于是,B的未来涨幅就会成为你投资A的那些钱未来收益的机会成本。
只投资某个最优秀的企业,一方面机会成本无限高,另外一方面也没有任何有效方法规避黑天鹅事件——放到越远的长期视角来看越是如此。
但是,这世界有没有长期来看只涨不跌的标的?有的!那就是人类的经济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长期来看,股票市场的价格指数只有一个趋势,上涨。短期的涨跌,构成一个又一个的微笑曲线(或者猥琐曲线),全部拼接起来,就只有一个趋势,上涨,就算中间有起伏,最终,还是上涨。
以下是标准普尔500指数过去40年(1979~2019)间的价格趋势图:
标准普尔500指数走势(1979~2019)
所以,当你投资一系列优质标的的时候,你所“赌”的,不再是某个企业而已,你所“赌”的标的实际上变成了整个经济发展。你买了中国股市上一系列的优质标的,那么你其实是在赌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你买了美国股市上的一系列优质标的,那么你其实是在赌全世界的整体经济发展——因为全世界各地的优秀企业都可能去美国上市!
所以,巴菲特总是推荐普通人购买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在中国,标准普尔500的对应标的就是沪深300指数基金。
普通人早期是不可能有很多钱的,但是,通过定投的方式,普通人把自己的场外赚钱能力和长期的定投纪律一并“赌”了进来——这可是很大很大的重注!因为你的时间是绝对排他性资产,它只能是机会成本无限大的资产。所以,当你把你最具价值、机会成本无限大的优质资产用作投资之时,你只能选择万无一失的标的,那是什么?就是人类整个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别无二选。
定投是长期持续投入的行为,所以,投资标的必须满足“长期不断看涨”的属性。
于是,若是在这个属性上极度严格,那么结论也非常显而易见。债券、黄金、房产——更不用提潮牌运动鞋了——都不是合格的定投标的,因为它们根本没办法满足这个必须满足的属性。从这个角度,你也能马上理解为什么巴菲特对科技股异常小心,却对可口可乐异常放心了。
普通人做投资的唯一正确方式
可以在这里用来作为定投标的的例子。以下是龙门基金的网站2019年7月初的走势:
为了使用这个数据作为定投的例子,我们只取每个月简化的数据看一看:
假设你从2018年9月开始,每月定投龙门基金1000美元,一直定投了11个月,那么,数据大抵如下:
也就是说,在每月定投的情况下,你会错过最高点,2019年6月25日的92美元;你也会错过最低点,2018年12月15日的23美元,但,最终你的均价为54美元,而当前价格差不多85美元。11个月后,你累计投资了11000美元;而你现在的账面价值是19141.44美元——即便这是按照你最后一次定投时的价格,82美元——竟然还比上一个月跌了1美元……然而,你的收益率已经足足有74.01%了!
看以下配图,你能更清楚地看到你所投入的本金和当前收益的关系:
在以上龙门基金的11个月的数据之中,价格曲线画出了一个迷人的“微笑曲线”。
市场上采取定投策略的人永远是少数,而上面这个所谓的“微笑曲线”,对并未采取定投策略的人来说,很可能是截然相反的“猥琐曲线”。那绝对不是一张善意的笑脸,而是一张你在《蝙蝠侠》故事里见到过的那个小丑的邪恶的笑脸——他的嘴里还在阴森地嘟囔着:“WHY SO SERIOUS?”
定投是使用自己的长期去支持的行为。所以,既然赌上了自己的未来,那么,在选择的时候就经过了深思熟虑。于是,如果第一次买入之后产生了价格下跌,那么,对你来说之后的每一次下跌都是降低均价的时机。“一把梭”的人在那里体验着寒冬,瑟瑟发抖,你却截然相反,你神清气爽,你为你又增加了更多的低价筹码而倍感幸福。
任何投资标的的价格曲线,都是由无数个“猥琐曲线”构成的。你说这样的命运有多么可怕?
为什么很少有人使用定投策略
绝大多数人事实上都在定投,只不过,他们的投资标的是房产,并且,基于社会定义的惯性,绝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他们犯了投资的大忌:借钱投资——借钱投资是最危险的,别说投资了,在投资之外也应该做到永不借钱,这可能是对普通人来说最朴素靠谱的忠告。全世界范围内,每当经济危机来临之时,因为还不起房贷而跳楼自杀的案例从来都不罕见。当然,正在犯错的人都不是故意的,甚至都是理直气壮的,不信你去问问那些贷款买房的人,他们会言不由衷地向你讲述一套他们自己并不十分理解却又已然相信的“杠杆逻辑”——好像换了个名字就不是借钱似的。
很少有人使用定投策略这个事实跟一种常见心理有关。我把它叫作“简单恐惧症”。
绝大多数人都有简单恐惧症,他们不信任简单的原则、简单的方法、简单的道理,他们总是以为太过简单的都不可能有效,或者反过来说,他们认为真正有效的不可能是简单的,他们武断地认为真正有效的肯定是复杂的,以致他们总是忽略事实:
复杂并不等于高级,进而,高级并不见得有效。
当年在教英语的时候,我就发现,折腾那么多干吗啊?每天早上朗读一小时,比啥都强。英语学得不好,很简单啊,说少了。没有啥别的原因了。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我每次这么说的时候总是得不到认同。大抵上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自己遇到了这么多困难,怎么可能你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呢?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遇到的那么多困难那么多坑其实完全就是自己挖的。所以,他们四处花钱报班,寻找各种奇怪的所谓方法捷径,到最后,最多只不过是求得了一时的心安,而后依然在坑里继续被自己折磨。
我教写作的时候也发现同样的问题。最重要的事情人们坚决不干:提高有效阅读量。这道理很简单啊,没有输入哪儿来的输出啊!我从来没见过,也无法想象一个阅读量很小的人会写出让很多人读起来津津有味的内容。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观察和猜想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也是这么说的呢——《莫言十一学校演讲:阅读是创作最好的老师》。要么是整天缠着写作老师要各种神奇的写作技巧,要么是花钱报班学会了标题党之类的各路歪门邪道,偏偏就不干最简单直接粗暴有效也是最应该干的事儿:多读书,少废话!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所谓的养生。其实最简单直接粗暴的方法就是持续锻炼。从科学角度来看,不可能有比这更有效的方式。然而人们偏不!各种五花八门的歪理邪说才最有市场。喝这个吃那个,这个不行,那个不能,但坚决不锻炼。也不知道想干吗。当然最搞笑的是减肥药市场。每年全球都有几百种,甚至可能是上千种减肥新品粉墨登场。这些东西无一例外被证明为无效,但,生生创造出了消费市场中最大的一块蛋糕。干吗不锻炼呢?他们说锻炼反人性……
定投只有一招一式。很多人会误以为只有一招一式的定投没什么了不起——太简单了。简单与复杂之间,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复杂,因为复杂总给人感觉更高级,或者让人误以为更高级。但,请千万注意,定投的最大威力恰恰就来自它只有一招一式。因为,只有一招一式的结果就是,定投的你完全没有任何其他选择,你只要做就好了。你只有一个动作,也是唯一的动作,而且那个动作永远不会出错。
那些自以为有很多把式的人呢?纯逻辑分析一下你就知道他们的劣势在哪里了。比如,在投资动作上,定投者只有一个动作,就是买。进而,在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每隔一段时间重复的也只有这一个动作,买。
以我多年的教师经验来看,绝大多数人有“简单恐惧症”的原因在于他们从未有过真正的一技之长。磨炼任何真正的一技之长,真正的核心在于长期重复——用时髦的词,叫“刻意练习”。磨炼任何技能所需要的长期重复,都是简单的,简单到枯燥的地步,枯燥到绝大多数人都会放弃的地步。你想想看是不是这样?经常有人问我写作的诀窍,除了多读之外,只有另外四个字:多想、多写。过去的许多年里,我每天写三千字,从未间断。所以,当我有一天说,我在过生日那天整理了五万字,一本新书初稿完成的时候,“无他,手熟尔”。
拥有真正的一技之长的人,都知道简单的重要性。甚至,他们经常会反过来思考:我现在这个方式太复杂了,说明它肯定不靠谱、不高效、不够酷,有没有更简单的方式方法呢?直到有一天,他们找到那个简单粗暴直接有效的方法、方式、原理、方案的时候,才会大喜过望,觉得自己终于成功了,甚至忍不住大喊:Eureka!——阿基米德从浴缸里跳出来时大喊大叫的就是这句话。
大多数人是反过来的。他们逃避了枯燥的同时,并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进而他们总是一厢情愿地相信有什么更高级、更有效的方法,有什么捷径、有什么窍门、有什么秘密……否则也没办法向自己解释为什么就是没做好、没做到。一次次的自我欺骗,终于把自己的逃避装进了潜意识,而后终身受其左右却不自知,罹患“简单恐惧症”,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也找不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定投策略神奇力量背后的深刻机理
所有人都应该培养自己的主动人格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是被动的而非主动的,确实不是什么好事儿。进而,自命不凡的你,必须主动培养塑造呵护自己的主动人格。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在任何工作岗位上,你都可以很轻松地分辨出一个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主动的人为了自己工作,被动的人为了老板工作——虽然他们都一模一样地领老板的薪水。主动的人若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他们会顺手关空调关灯,就好像离开自己的家一样;被动的人潜意识里就能分清楚“什么是自己该干的”和“什么是跟我没关系的”,所以,虽然真离开自己家的时候都走出了一两公里也会折回去把灯关上,可若是自己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他们只记得顺手关门,就算门没锁上他们也感觉不到。主动的人不会糊弄自己,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对得起自己付出的精力和耗费的时间;被动的人天天糊弄别人顺带也糊弄自己,他们在一切地方都想蒙混过关,在一切领域都想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得平均以上的收益,否则就觉得不公平!
再仔细观察一下,一切的独立思考者都是主动的,他们会自发地研究问题,当然也会自发地去发现问题,最后自发地去验证自己的思考结果,而那结果无论正确与否,他们始终会自发地去应用。如若出错,马上自发地重新来过,调整、纠正、再次通过应用去论证……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流程体系,独立思考者早就习惯了这种主动的方式。于是,在任何时候,调用这个流程,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从外部表现看起来跟其他被动的人没有什么区别。
一切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差,分析能力、行动能力匮乏的,都是一个人属性被动的结果。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发现自己蒙混过关越来越难,但早已无能为力。花了那么多钱那么多时间上了那么多年的学,竟然没有主动自学过任何在社会上实际有用实际有效的技能——比如检索式阅读,比如创造性写作,比如演讲,比如策划,比如领导,更不用说投资了!
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无法蒙混过关的情况下,这些属性被动的人能做的是什么呢?你猜对了:抱怨。
远离那些整天抱怨的人——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他们会义愤填膺豪气万丈地抱怨不公平,好像天道站在他们那边一样。他们永远不想知道真相:这世界就是不公平的。用更准确更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词汇去描述,那就是,这世界充满了不对称性,正如这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样。
大多数主动的人竟然不知道边界
转眼十多年过去,我发现事实上绝大多数有效关系,都需要其中的至少一方主动,两个都被动,那就只能慢慢断了联系。你看,无效社交的确要放下,可有效社交呢?为了获得有效社交,你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在这方面主动的人。
主动的第一个边界是自己。
在自身范围内,一切都应该采取主动的态度;然而,在自身之外,超出主动边界之后,主动更可能产生的是负作用。如果家长们努力的是把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那么这是把“主动”应用在主动边界之内。
正确的选择原本应该是:
- 家长应该主动把自身变得越来越好;
- 使得孩子因羡慕产生变好的愿望,进而孩子会采取主动,哪怕仅仅是表面模仿都是好的开始。
主动的第二个边界是控制范围。事实上,我们确实能控制一些东西,比如空调的温度、汽车的速度,等等,甚至,随后的讨论会让你看到我们所能够控制的东西远远超出你的想象。然而,识别出那些不能控制的东西更重要,比如,纯运气这个东西,就是所有人都不能控制的。
在一些事儿上,技巧起着百分之百的作用;在另外一个极端上,只有运气才起着百分之百的作用,在两个极端之间,技巧和运气占比各不相同。
很容易就会观察到:
- 绝大多数人在自己的主动边界之内努力根本不够;
- 更多的人在自己的主动边界之外胡搞瞎搞不自知。
所以,绝大多数生活窘境都可以归结为:
- 在该主动的时候不够主动;
- 在不该主动的时候乱主动。
那些最终放弃了的人哪儿做错了呢?他们只不过是不理解影响力的本质,影响力不在于你主动说什么,你主动做什么,影响力的本质是:你的所作所为能够引发他人的主动。请仔细理解这句话,定投的人最珍惜的是自己的场外赚钱能力,因为那是一切增长的基础。销售,就是很强的一种场外赚钱能力。善于销售的人都明白影响力的本质,在主动边界之外胡乱主动的人,都是被人厌烦的销售。以后你的经历会让你越来越深刻地了解这一点。
决定命运的因素常常在主动边界之外
这绝对是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凡是对你产生重大影响的,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
换言之——决定性因素基本上都在你的主动边界之外。
这是命吗?本质上来讲,这只是“趋势的作用”而已,不是哪一个个体的“命”——因为他们在当初选择离开的时候,事实上同样可以选择留下。所以,中性的说法只不过是:他们的选择与趋势不符。这跟在高速上堵车时,以为另外一条道更快于是变道,结果却发现还是原来那条道最快,没什么区别。
决定命运的关键性因素常常在主动边界之外。主动边界之外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一个词而已:趋势。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是正确的描述。不理解趋势,甚至感受不到趋势的人,只能是平庸之辈。所谓“时势造英雄”,也是正确的描述,因为趋势处于主动边界之外,却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时势,就没有英雄。
驾驭趋势的最优策略只能是主动地被动
一旦我们开始研究趋势,就会体会到被动的巨大能量——不懂如何顺应被动的能量,是绝大多数人一生的死穴。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使用不当的措辞,比如,“驾驭趋势”——趋势怎么可能被驾驭么!趋势这个东西,就客观存在于任何人的主动边界之外,“驾驭”这种主动行为是对趋势毫无影响的,那只不过是人们的一厢情愿而已。所以,更恰当的措辞应该是,“顺应趋势”,你看,“顺应”,就是被动的,因为在主动边界之外,被动有着很强大而又非常神奇的力量。
如果非要用“驾驭”这个词汇,也不是不行,因为确实有一小部分人是通过大量积极主动的思考最终找到“驾驭趋势”的最优策略:
什么叫主动地被动?
- 主动地选择最正确的趋势;
- 被动地等待趋势发挥作用。
绝大多数被人们认为需要选择的东西,实际上并没有价值。早晨出门选择穿哪一双鞋子,或者领带选择哪一种颜色,抑或坐火车还是坐飞机……事实上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根本无法引发任何主动边界之外的影响,最多改变的是自我感受而已。可是,人们又是那么痴迷于自我感受。既然那么痴迷于自我感受,就接着自我感受好了,多年之后被趋势抛弃这个事实造成的结果,也不是咽不下去,因为痴迷于自我感受的人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找借口,比如,大环境不好什么的。
绝大多数的平庸,根源都可以归结为把时间精力浪费在与趋势无关的选择上。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一样: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决策不过三五个而已。求学、婚姻、事业,这三个之外你再举出两个以上的比它们更重要的决策试试?当然,你现在肯定比别人多了一个:定投。这就是关键性进步,其难度和意义,等同于生物进化中的“基因突变”。
一个决策是否重大,是否有意义,只看一个衡量标准就好了:
它是针对趋势的选择吗?主动地选择最正确的趋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很多的时候,尤其是在交易市场上,“来晚了”从来都不是什么问题。如果你还能回忆起那个同时可以被称为“微笑曲线”和“猥琐曲线”的交易曲线你就明白了,定投者可以通过自己长期稳定持续的定投行为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微笑曲线,他们的行为和策略决定了一个事实,“无论什么时候进场都是对的”。他们每次度过一个微笑曲线,就等于把自己的入场时间“向前平移”了一大段——因为平均成本降低了么!与之截然相反的那些非定投者,他们不仅误以为只有更早入场才可能有更低的成本,他们还会因为同样的曲线变成了“猥琐曲线”而进一步“向后平移”了自己的入场时间。
所以,想要做到主动地被动,就是要放弃鸡毛蒜皮。衡量标准很简单:一切跟趋势无关的,都是鸡毛蒜皮。放弃一切鸡毛蒜皮之后,剩下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清楚思考,而后分清在哪儿应该主动,在哪儿应该被动,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作主动地被动。
定投是“主动地被动”的最佳践行策略
根据定投的定义,由长期持有的行动倒逼出最严格的投资标的筛选原则——这是主动的选择;而后定期投入、长期持有,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微笑曲线”——这是借势那强大的被动的力量,让你的钱和整个发展的趋势为你创造财富。在任何普通人的生活中,都很难再找到另外一个长期持续的简单行为能够创造如此惊人的财富了——事实上,即便是富人,到最后也只能在投资中获得新的财富。
顺应趋势的被动力量究竟有多么强大
所谓的教育,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个体所在的那个系统想让他变成什么样子。
每个人都身处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系统之中,我们的圈子,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这些都是“已然相当成熟的系统”。不要误以为它们只是客观存在,事实上,绝不仅仅如此,这些系统实际上是有生命的,甚至是有灵魂的,它们有着神灵般的力量和手段。
所以,所谓的教育,不过是这样定义的:
教育就是你所身处的那个系统想让你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教育就是这个系统想让你变成什么样子,那么,自学,就是你自己想要变成什么样子。所以,更准确的措辞可能是两个相对的词汇:
- 被教育。
- 自教育。
绝大多数人在被教育的过程(即,被系统同化的过程)中感到极度不适——这很自然。然而,接下来的选择却是最能够体现挣扎者之坚强的:绝大多数人放弃了被教育,只有极少数人选择了自教育。自教育的人,不仅时时刻刻自教育,而且终身如此。令人瞩目的是,仔细观察历史之后,你会发现,改变世界的人无一例外都是自教育的。
这份统计最好玩的地方在于这样的结论:
- 投资周期越长,被动的优势越大;
- 投资额度越大,被动的优势越大。
你想想看,同样的结论,映射到个体身上,是不是貌似也可以直接套用:
- 志向越远大的人,越需要被动的力量;
- 能量越充足的人,越需要被动的力量。
被动的力量不仅很大很大,并且它总是越长期越难以超越。
被动的力量一旦被触发就无与伦比地强大,但是,主动会引发被动的正向力量,被动引发的是被动的负向力量。所以说,只有主动地被动才是最优策略。
另外,关于随大流这事儿,你可能有了新的见解了:
-
看着短期的结果随大流肯定是错的;
-
瞄准长期的结果随大流弄不好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你看,即便是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懂的一个词,随大流,在稍微认真思考之后都会得到不一样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
在主动的边界内你还有多少空间
什么叫信命?其实啊,信命这件事跟宗教全无关系,跟迷信其实也关系不大,它完全是逻辑思考漏洞造成的——所谓的迷信,不过是思考有漏洞却不知道漏洞在哪里而导致的结果而已。你看,电被发明出来之后,关于妖魔鬼怪的故事就不像之前那么好编了,不是吗?
信命这事儿,从本质上来看,无非是以为过去必然影响将来而已——如果觉得过去未必影响将来,那么就是对信命这事儿将信将疑,想想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儿?
所谓的完全不信命,就是一个人下定决心而后竭尽全力,尽量不让自己过去中不好的部分影响自己的未来。
如果你彻底信命,你就不用做任何投资了,因为你那作为普通人普遍并不美好的过去必然决定你的未来。之前我们看到,通过定投模式,你不仅事实上不让过去影响你的未来,甚至,因为你事实上向前平移了你的入场时间,你就好像是坐着时光机回到过去修正了你的过去,而后再次回到未来一样。
对于长期的理解决定你的结果
人么,都一样,对现状越是不满,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是强烈。
- 如果你感到绝望,那只不过是因为你现在差而已。
- 如果你的感受是很绝望,那只不过是因为你现在真的很差。
就这么简单。如果你有勇气,那么就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接下来你还要接受另外一个更难接受的事实:
你越差,就越需要耐心。
理论上来讲,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极限,包括现在的年轻一代也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自己的主动边界”的探索终将达到尽头,并非因为他们不想进步,而是来自另外一个有经济理论支持的动力:就算不再进步也足够用了!当然,也因此,更多的边界探索,将必然由下一代自主完成。
然而,还有另外一个比上述理由更加能够令普通人解脱的根据:
经济周期的时长正在逐步缩短。
人类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发展,为什么就不能逐步稳定攀升,为什么总是要上蹿下跳地波动呢?能不能像我一样稳重点?
这种波动究竟来自何处?也许你听过一个名词,简称“康波”,全称我永远记不住,每次引用都只好通过Google去Wikipedia拷贝再拿回来粘贴:“康德拉季耶夫长波”。这个“康师傅”,是第一位研究大周期的俄国人。所谓“康波”,是一种约五六十年为一循环的经济周期现象,一般将这个长波分为两个阶段,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
虽然这个康波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指导意义并不总是明确,很难被学术量化,所以也不太被学术界重视。现在康波理论只不过是许多非正统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从中理解一个简单的事实:
- 一个上升,不叫趋势,一个下降,也不叫趋势;
- 一个上升加上一个下降,构成一个周期;
- 判断趋势需要至少两个周期。
两个周期之后,那两个波动所构成的,只能是三种趋势之一:上升、水平,或者下降。
信息的高速流动使得全球化协作更为连贯更为容易,因此,虽然危机依然会不断产生,但修复速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快。
换个角度,经济周期的形成,本质上是多方协作时而协调、时而不协调造成的。当多方之间——这个多方,指的是很多很多方,多到很多节点完全没办法知道另外一些节点存在的地步——的沟通效率越来越高的时候,周期的时长就会随之变得越来越短,虽然波动——即,多方之间偶尔的不协调——也许永远不能消除。肉眼可见的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成本已然趋近于零,再加上市场交易的效率不断提升,周期正在缩短。这个简单靠谱的结论对普通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就是:
所谓的“永远”正在缩短。
永远都缩短了,长期还会太长吗?
什么叫长期?在我看来,对普通人来说,所谓的长期不过是“至少度过两个大周期”——这就是长期了。如果能度过三个周期,基本上已经相当于巴菲特的永远了。两个周期多久呢?以现在的时代脉搏来看,一个波动周期大约是三到五年,所以,七年左右的时候,很大概率是已然度过两个周期了。请注意,重点在两个大周期,而不是七年。
怎么判断周期?很简单啊,你找最近的历史最高点,把那里当作当前周期的下降阶段的起点,到下一次众所皆知、随后从那里跌落的历史最高点,那就是下降阶段之后、上升阶段已然完成,进入了下一个周期。如此循环往复。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一个大周期,对任何人来说,只有下降阶段的起点是已知的,因为那是当前已知之前的历史最高点。至于下降阶段什么时候结束?上升阶段在下降阶段结束的同时开启,又到什么时候结束?你现在是没办法也没必要判断的。判断了也没用,因为那只是一个周期而已。然而,当两个周期过去之后,你就是没办法不知道已经过去了两个周期,不是吗?
到时候,你是想继续持有,还是想全部套现,或者是套现一部分,继续持有一部分,随你便——现在的你可能想象不出未来的你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我可以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你最大的变化是跟所有真正做到的人一模一样的:
前所未有地淡定从容。
所以,别急,千万别急——事实上急也没用——因为所谓的长期其实真的没多久。
对长期的理解,决定了随后很多结果:
- 你的投资标的值得拥有两个大周期以上吗?
- 你的定投行为如何持续两个大周期以上?
甚至,一旦你真正理解了长期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在主动边界内外的决策都可能发生巨大变化。当年我想明白长期对我意味着什么之后,惊奇地发现我的性格好像瞬间变了:
我很难再因为某个人某件事而生气了。
这是怎么回事儿?审视自己的改变之后,我觉得解释也很简单:
- 这个人或这件事儿在两个大周期之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 两个大周期之后的我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 两个大周期之后的我应该如何面对同样的人和事?
你看,所谓的修养,可能并不是人们所说的过往长期培养的结果——反正,在我身上,是瞬间发生的事情,就好像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基因突变那样。
这是个分清主动边界并运用主动地被动这个优势策略的另外一个绝佳例子。在自己的主动边界之内,运用认知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强迫自己看到那主动边界之外的趋势在边界内外发生的作用——进而得到修正之后的思考结果,竟然能够改变自己内在的心态和外在的状态。
普通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极端优势
你作为一个普通人,有着市场上所有那些所谓专业的基金经理所不可能具备的优势:
你的钱虽然不多,但,你的钱没有使用期限。
你作为普通人,就不一样了。虽然你好像钱并不是很多,但你可以持续投入,你可以长期持有,至于究竟是多长的长期,全由你自己来决定——这就是极端优势,这也是你有资格定投的根本原因。
只要你态度端正,你实际上跟巴菲特有着同样的极端优势。
- 你下决心不断磨炼你的场外赚钱能力,理论上它应该越磨炼越强;
- 你在场外赚到的钱是同样没有成本的,你的时间和精力不用也是白费;
- 简单计算的话,你只要保证自己十年健康,就在这方面打败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投资经理们……
这个极端优势背后的本质和原理,其实还是来自主动边界:
-
你作为普通人开始定投,那么几乎所有的决定性因素都可以通过主动地被动去掌握;
-
那些相对于你所谓的专业人士就惨了——他们所面对的所有因素,不管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处在自己主动边界之内的,实在是太少了!
所以,你就明白了,就好像在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你要认真审视在这方面,在你的主动边界里,你还有多大空间?因为你已然清楚地知道,这里绝对是你最需要挣扎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你的优势还有很大很大的发挥空间,你在这里所做的一切挣扎,在未来都有着巨大价值,甚至干脆直接是巨大财富。你可能最想不到的事情是,普通人最大的阻力永远来自家人。
随着年龄的增加,说服父母,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但越来越难的或者从来都没办法容易的,是说服配偶。绝大多数普通人有个难以解决的历史问题,他们当初在选择配偶之时,所关注的基本上都是对方的长相啊、身材啊、家境啊之类实际上是鸡毛蒜皮的因素——真正的核心因素根本就没考虑过:对方是不是一个能够讲道理沟通的人?
我自己的人生之中,最感激的就是,我的老婆是个能够通过讲道理沟通的人。虽然当初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这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你看,我总是慨叹自己运气好,真的是有原因的。
有的时候我们分歧会非常严重,但,每次有点不欢而散之后,过一会儿,或者过几个小时,甚至不用隔夜,我们之中的某一个就会主动去找对方说,“我仔细想了想,你说的这里和这里还是很有道理的……那,还有我搞不明白的地方,要不你耐着性子再试试?”——假设不是这样的配偶,没有这样的沟通方式,你跟我一样对对方说,“过生日我不陪你了,我要工作!”试试?根本不用试吧?你就知道那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一句话的诀窍在于:
你要与家人有着共同的理想。
若是这样,就极容易沟通了。用我的方式就是,我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明白我做某事对我的巨大甚至伟大的意义,并且设身处地地想着那巨大或伟大的意义对对方来说是不是也同样巨大同样伟大?如果只对我有用,那就算了,如果对对方也是如此,那干吗不耐着性子与对方沟通呢?
我们其实提过,人一生当中真正重大的决策其实没几个。如果你真正理解了定投策略的每个细节以及它的种种原理和威力,到最后,你会发现一个事实:只要是重大的决策,你都可以采用定投策略。求学、家庭、事业,哪一个不可以应用定投策略呢?如若你真的能理解定投的精髓,你就会发现,不管你是谁,无论你多么普通,求学、家庭、事业,你都能做好,因为做好的方法很简单,定投啊!只不过,这次的投资标的换了而已。对求学,用定投的方式,就是终身成长者;对家庭、对家人,用定投的方式,那么幸福度只会越来越巩固;对事业,你竟然用定投的方式,不用定投的人怎么可能比你做得更好?所谓触类旁通,不过如此。
愚蠢与愚昧的区别以及被动聪明
你看,同样是李笑来的书,干净利索地被分为两派,一部分坚信这是最好的践行者指南,另外一部分人坚信这绝对是鸡汤,就算它不是毒鸡汤,也是贩卖焦虑的安慰剂!
这就是我经常提到的镜像世界。镜子里、镜子外,看起来好像是一模一样的世界,但,这两个世界中的任何一个点竟然都是截然相反的!
想象一下,如果你长期生活在一个开左舵车靠右行驶的世界,比如中国。然后,突然有一天你去了英国,突然之间你必须开右舵车靠左行驶,那你多少会崩溃的,虽然那不是你绝对适应不了的世界,但,你就是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否则一定会出事。
这就是我们突然进入另外一个镜像世界的时候所面临的困境——只不过这里的危险比适应道路通行方向更为猛烈,因为不小心产生的失败或许是灭顶之灾,并且还是让你生不如死的灭顶之灾。
然而,一旦你采用定投策略,你就直接进入了镜像世界中正确的那一侧。不仅如此,在你使用只有一招一式的行动方式之时,你还有机会看到、体会到那些身处镜像世界另外一侧的人是什么样的,看得清清楚楚,体会得真真切切,就好像不小心长出了一只慧眼一样——那歌怎么唱的来着?
定投的最大好处在于:
采用定投策略会使任何普通人从一开始就变成被动聪明的投资者!
什么叫被动聪明呢?所谓的被动聪明,指的就是一个人可能并不聪明,但因为他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式行动,以至于随后的一切决策和行为都自动变得更聪明。最佳的例子就是我在《自学是门手艺》里提到的一个原则:重视一切老生常谈。一个自学者无论天资如何普通,只要他认真且决绝地接受并坚持这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原则——重视一切老生常谈——那么,其后他在任何自学领域中的决策和行为都会因此自动变得更聪明,直至真的绝对聪明!
当我审视定投这种投资策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作用是反向的。你不定投,你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你一旦开始定投,它会反过来让你看到别人的错误,它会反过来让你避免矫枉过正,它会反过来让你懂得道理,它会自动保证最优的结果……除非你不做,只要做就是对的。反过来,只要不做,就是错的。
我们再仔细审视一下定投策略中的要点:
首先,长期买入的结果就是自动完成了绝大多数人认为非常难以坚持的“长期持有”,你变成了有耐心的人。
其次,定期买入的计划,自动把你变成了最难得的那种人:有纪律的人。
最后,每次投入一定金额,这里的隐含意义在于,这是把你自动变成了量力而行的人。
很多小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那样想的自相矛盾之处——因为他们尚未对定投这个简单容易上手的策略进行深入思考。
你想啊,既然你选择了定投,那就意味着说你不仅仅是拿着第一次投入的那一点点钱去搏,你的赌注是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持续投入的很多钱,以及为了在场外赚到那些钱所要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定投的人,“赌资”规模是很大的,“赌注”数量是很高的,并且如果你做得不错的话,它们还会持续变大,持续变高……
所以,在定投的策略下,哪怕有一丝一毫让你觉得“不值得”的端倪,你都绝对不应该开始定投——因为你的资本是你不可替代的将来,在定投策略下,“你的未来”这个雄厚的资本投进去,机会成本是无限大的!你如何掉以轻心?
你看,这就是被动的聪明。你可能原本不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但只因为你深入了解了定投的意义,你突然之间就把筛选原则提高到了市场最高水准,任凭外面有多少老鸟,在这方面是没有人能够超越你的,你在这方面突然变得最聪明了,因为你使用的原则是整个市场上最高水准的原则!当然,你之前也看到了,正因如此,我们用最简单直接粗暴的方法有效地找到了长期来看只涨不跌的标的!
所以,当你决定定投的时候,就是你已经用最高水准的原则筛选过标的之后,否则你没办法用你的未来去赌!所以,一旦你开始的时候,你舍得只不过是试试吗?你用区区1元人民币去试,结果在一两个周期之后,标的涨了100倍,所以,你手中有了100元的资产!感受一下?深思熟虑之后的你,请务必认真对待自己和自己的未来!
所以,这个所谓的“量力而行”,除了一方面清楚地告诉你“不要借钱去投资”之外,同时还从另一方面清楚地告诉你“省什么钱都不要省了投资的钱”!
另外一个通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定投策略为你提供了一个很长很长的平静且又从容的学习过程。长期定投之后的你,一定不会觉得投资是什么难度太高乃至于学不会的技能,但,你也一定能体会到一个重要的事实:
绝大多数人由于身处镜像世界的另外一侧,所以根本没有机会长期持续地在这个领域提升自己。绝大多数人只不过是“跟着感觉走”,几个甚至只有一个错误决策,就永远出局,再也没机会了!
你看,定投这个东西,神奇得很、厉害得很——它就好像那神话故事里的定海神针一样,看起来不过是一根棍子而已,简单死了,朴素死了,可是,你要真的能把它拔出来、用起来,可能还真的需要很多年的修行呢!然而,一旦它被用起来,效果又确实非常惊人。
也恰恰因此,我总是认为定投是最好的投资教育和投资实践,别无二选。
有些人总是身处正确的一侧
2018年年底的时候,阿诺德·施瓦辛格有一个著名的演讲:《成功的真谛》。视频里他说:我之所以今天站在这里,只有一个原因:
I have a goal.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用了一个比“Dream”(梦想)、“Ideal”(理想)更为朴素的词汇,“Goal”(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只能拼命(work his butt off)。这段视频我看了很多遍,每次感触都不同——也正是因为这段视频,我才发现我可以通过这个例子讲清楚我的想法,证明给大家看:有伟大的目标和没有伟大的目标,会让你身处在镜像世界中截然相反的两侧。
虽然我差点被理想这个我认为华而不实的概念反向误导,但我在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另外一个实际上更简单直接粗暴好用的方法:
为自己想做的、正在做的事情拼命赋予伟大的意义。
许多年前,我偶然读到一篇文章,其中提到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毕淑敏女士在某大学讲座,在场有学生问了个“终极问题”:
毕老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毕淑敏女士的回答是:
人生本无意义,意义是活出来的吧?(大意如此)
这是一位智者能做到的最大程度的“摆脱自以为是”啊!所以,好东西分享出来,就是这样的意义,让那好东西完成无差别大爱的效果——在我看来,这个意义极其伟大!于是,你就可以想象,换作你是我,谁竟然敢拦着你,不让你去做这么伟大的事情,你会彻底跟他急,是不是这样?
许多年后,李笑来成了个不缺钱的人。年轻的时候他吹牛说,四十岁就退休!到了四十三岁,果然具备了可以退休的条件——当然,事后发现退休本质上相当于自绝。既然不能也不想自绝于人世,那怎么办?继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呗!你喜欢做什么事情?肯定是你能做的具备最伟大意义的事情啊!对我来说是什么?写书、讲课。很多人不理解,你都赚了那么多钱了,怎么还写书讲课?黑子们更逗,他们认为“李笑来还在写书讲课这个事实”能够证明李笑来还是非常缺钱。多年的经验使我明白,对于镜像另外一端的人们,就算我努力解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依然是截然相反的而已——所以,我就不要费力了,接着干自己最喜欢干的事儿多好。赚到很多钱的意义在哪里?不就是为了保证自己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的时候不被外界打扰吗?
所以,你不一定非要用“理想”那么高大上的词汇,但你可以用我意外学来,并实践多年,亲证必然有效的简单方法: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赋予极其伟大的意义。
镜像世界另外一侧的众生相
最可悲的是,市场上有相当数量的定投策略使用者,由于没有深刻理解定投策略的核心,一不小心也身处在镜像世界的另外一侧。
他们没认真思考过长期的意义,所以,并没有从长期这个重要因素反过来倒推出一个结论:
既然要长期持续投资并持有,那么,在筛选标的时只能无比严格!
市场上有很多基金,向投资者推销定投策略。定投策略本身当然没错!可关键问题在于:
那些基金真的值得定投吗?你看看就知道了,绝大多数的基金,是让你定投,而后他们自己却拿着你定投给他们的钱去做他们自以为是的主动管理——不排除的确有极度优秀的管理者存在,但最终也只有5%不到的管理者被证明为极度优秀——那对于定投者你来说,这不就是被动地成为彻头彻尾的“半吊子”了吗?!把自己原本100%成功的策略委托给他人之后,换来了5%的成功率,哪儿有比这个更惨的?!
“半吊子”这个词,真的值得认真思考一番——因为所谓的“愚昧”,所谓的“身处镜像世界之中错误的一侧”,其症状就是做什么都是“半吊子”。
这基本上是我们的人生态度:
无论什么,要么不做,只要决定做,就要做全套。
绝对不能做“半吊子”——尤其,你是个有理想的人,怎么可以沦落到“半吊子”的地步么!
一旦你开始决心不做“半吊子”,你就好像是被开了慧眼一样,总是更轻易地发现更多的“半吊子”——直至有一天被他们吓倒,开始害怕自己沦为“半吊子”。恐惧也是很好的动力。
最可怜的“半吊子”,不是以上提及的这些人。这些年我见过的最惨的“半吊子”,是那种明明做了长期的决策,却最终半途而废的人。半途而废的原因很多很多,已经半途而废的人总是在镜像世界的另外一侧,嘴里说着什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类的话安慰自己。
在现实世界里,你每遇到一个这样的人,你就把他们记录下来,然后观察他们的惨状,观察他们的自我安慰,尤其观察一点:他们当初曾经“坚持”得越久,他们半途而废的代价就越高,下场也就越惨。并且,当初的理想越大,那么随后下场就越惨——惨到他们必须不断靠编故事骗自己才能活下去的地步。
定投是普通人必需的选择
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的富兰克·奈特(Frank H.Knight)有个著名的观点: 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努力就不重要了,因为相对成功可以靠努力,巨大成功只能靠运气——谁都知道运气是普通人无法左右的;而出身(或者联姻)么,更不是普通人可以仰仗的因素。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普通人必须定投,或者反过来说,定投就是普通人的必需。因为没有投资,作为普通人的你就相当于从来没有拼过!投资的本质是什么?
投资的本质就是用你的钱去帮你赚钱——而钱这个东西,它是不休息的,它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在投资正确的前提下,它都在为你工作。
我做对了什么呢?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我必须想办法把同一份自己的时间卖出许多次——写长销书就是这样的方法。
过去8年的投资经历,使得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一个事实:
在当前这个时代里,理论上,每个普通人都有实现财富自由的机会。
赚钱,绝对是硬本事。可遗憾的是,它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就是一种父母不会、学校不教,并且整个社会还要妖魔化它的技能——没有人能够清楚地解释这到底是为什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这个事实越来越笃定,分享与之相配的方法论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我猜,所有真正做到的人都有强烈的分享欲望。两年前的《财富自由之路》算作是一次尝试,一年前的《韭菜的自我修养》是另外一次尝试。现在,我想再进一步,不仅给出一个清楚的方法论,并且还要提供一个完整的践行通路。
结语
说来说去,我只是向大众无差别地传递一个简单且确定的事实:
我们都是普通人,不过,我们中的每一个其实都有机会活得并不普通。
方法也很简单:
在你的主动的边界之内,不断增强心理建设,并且拼命想办法在场外赚钱;与此同时,在主动的边界之外,主动地选择一个绝对值得长期持有的标的,用你在场外赚到的钱,定期投入……长此以往,你就可以借助趋势产生的神奇的被动力量,不仅有可能摆脱阶层固化的束缚,甚至干脆改变命运——最终,获得自由。
许多年前,我老婆给我听了首歌,歌词是这样的: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我乐了,我说,这可能是你,我想得不一样。她问,那你是怎么想的啊?
我说: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富。
你从听到、看到、想到,一直到最终真的做到——还有比这个更幸福的事情吗?
而我,从想到直至做到,现在竟然还有机会看着别人因为我的分享而终于做到——还有比这个更为浪漫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