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自如,有来有回,把面试当作一种互动;不急不躁、不卑不亢,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平等的对话。

但是,所有看起来的毫不费力,都是非常努力准备的结果。熟悉演讲技巧和面试技巧的人,都会多少听到过七个漏斗的理论,即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类成七种类型。当我们听到一个问题时,自动把这个问题归到一种类型中,并回忆起相关的标准答案和案例做基础,在此之上再临场发挥,往往效果很好。

举个🌰

我晋升 P8 的时候,讲完 PPT,轮到评委 Q&A。

他说:你做业务的时候,提到了情绪价值,除了 PPT 上的,你能再举一个例子么?

我有点懵,就索性开玩笑道:你这个问题太难了,能不能换一个?

大家都笑了,然后他坚持说:不行,你自己提的,你必须再说一个。

过了一会,我说:帮业务方做 PPT。

PS:悄悄告诉你,其实这个问题我有想过,但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就抖了一下机灵,争取了一些时间,最后把我库存的答案找了出来。

回到正文,涉及面试问题要准备的话题,我们要将所有问题都归类成七种类型,并给这些问题找到答案,和至少 2-3 个事实案例准备矫正。不要一开始,就把子弹打完,把所有内容都堆上去,做好伏笔,埋上钩子,吸引面试官,然后在你擅长的领域和面试官拉扯机会,这也是有层次互动的来源。

见过很多设计师的分享和晋升 PPT,就是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知道的事情、所有的优点,都放在上面,生怕别人看漏了。这就好比相亲的时候,带上所有房产证,挂上所有车钥匙,打印出所有优点一样,太抢眼了,缺少了循序渐进。虽然,我们都是要知道这些信息的,强塞的信息和逐步深入了解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个方法千奇百怪,各显神通,但是这内核就是让面试变成互动,最好能变成愉悦的互动。

最后,在面试结束以后,如果气氛合适,如果面试官透露了自己的个人信息,那就顺势获得某种社交账号,保持联系。即使面试不成功也无所谓,可以继续学习和保持联系,也常常是一种主动策略。当然,要把握气氛和保持合适的距离。

最后,分享一下我总结的 7 个面试类型:

  • 自我介绍:围绕着个人履历和特点
  • 终极问题:为什么来,以及为什么是你来
  • 专业问题:你做这个岗位,和其他人比有什么优势
  • 职业问题:可不可以和团队高效协作
  • 人的特质和企业价值观是否匹配
  • 个人生活问题(涉及隐私)
  • 你有什么问题:是否关心这个岗位和公司
  • 其他闲聊:了解一些简单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