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前感

这本书是从雀友的读书笔记中了解到的,当时觉得把计划落地比作飞机降落的过程很新奇,而且当时也面临不知道怎么制定计划,以及不知道计划怎么落地的问题。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习到如何让计划落地,然后倒推现在的任务。它还有个名字叫《小强升职记》,说实话我挺看不上这个名字的,总是觉得它是一本营销类的书籍没有真材实料,但读下来才发现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还是有很多突破我认知的知识,比如目标九宫格。

二、读后感

我是从2020年就开始做计划,但是能完成的是凤毛麟角,首先是因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很多时候的计划都只是一时兴起。其次就是计划都是干条条,没想过怎么落地,以及计划是否合理之类的,也没有想过去找一本书籍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就只是一个人在哪儿闷头苦干,最后到年末都忘记了自己的计划。值得骄傲的是跑了半马、学习了游泳、每年都拍了全家福。这三个项目都是属于简单且具体的项目。拍全家福不需要任务分解,找个时间直接去做就好了。半马也只需要制定一个跑步计划表,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去完成就好了,没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学习游泳也差不多,每个周末安排固定的下午去游泳馆,不同的是游泳采用了打怪升级的方式每次都增加难度,一次只学会一个动作,循序渐进,而不是机械式地重复,也就不会显得枯燥无味。 有了上面的这些教训,那要我要怎么才能让计划落地呢?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计划落地就好像是万米高空的飞机降落一样,首先是万米高空的愿景、目标九宫格、SMART原则,然后是5000米高空的计划和习惯,最后,才是降落到跑道上的4D工作法。

现在,我们来到了万米高空,从年的高度明确未来五年的愿景,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愿景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憧憬,需要有画面感,有能打动自己的细节。也是河流的源头,只有明确了愿景才有源源不断地动力去完成想完成的目标。 做好五年规划之后,现在就要把它落实到每年的目标上。在这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九宫格的每一格的划分和作用。目标九宫格的划分就像一个人站在中间,脚下踩着三个根基,分别是健康、财务、社交;左右手握着的是工作和生活,两手都抓,两手都要硬;头顶是三种享受,分别是学习、体验、娱乐。人生的幸福就在于参差多态,不能顾此失彼。紧接着,通过先定义,再计划、后目标的方式,将愿景拆分成一个个明确、具体且清晰的目标放进九宫格中。具体每个目标要放到哪个格子,就要根据自己的对这个目标初心进行判断,是为了学习成长还是为了工作事业呢?当然了,为了避免制定的目标过于假、大、空、全。首先,可以把一年中可支配时间和所有项目需要花费的总时间做一个比对,看看是否合理。然后,评估一下目标是否符合SMART原则。

现在,我们已经降落到5000米高空,站在月的高度进行项目和习惯的计划。项目和习惯是截然不同的,项目是需要分阶段去完成,而习惯是重复去做的事情。 项目又可以按简单具体、复杂具体、简单模糊、复杂模糊进行分类,它们的处理方式也不太一样。就像开头提到的那个三个简单项目,我们只需要采用“预备,跑”的方式进行计划,也就是提前准备好完成这个项目的所需要的物料(比如一部相机、跑道或游泳馆)和硬性时间(比如每年春节、每天晚上下班后或者每个周末下午),紧接着去做就好了。对于复杂的项目(比如考研),就需要对项目进行分解,明确完成项目的步骤,从终点开始倒推项目,确定每一个时间点的里程碑,直到确定未来一周要做什么,明天要做什么?并且对于那些复杂或者模糊的项目还需要进行项目化解,从而解决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难题。项目化解包括把模糊事情变具体(比如列一下大纲)和复杂事情变得简单(比如遇到问题出去走走,暂时放下手中的事情),这两种方法都是将事情从困难区重新拉回到拉伸区。如果从事情的角度解决不了问题,还可以切换到人的角度,比如约个朋友喝咖啡。

为了让项目进一步落实下来,可以借助甘特图来进行项目的分解和化解。甘特图是项目管理中很常用的工具,大学刚学项目管理的时候就使用过,当时觉得这个工具很新奇,凡事都要在甘特图上去绘制,导致计划赶不上变化,最后弄得自己很心累。现在明白了使用甘特图时一定要适度,做到心中大致有数就好了,比计划更重要的是行动。Notion的时间轴视图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工具,可以按倒推的方式确定项目的里程碑,并排好优先级。然后再在每个里程碑下面列出需要完成的项目清单。

对于习惯的培养,首先要明白习惯的养成分为四个阶段:带着新鲜感和热情开始,用方法和技巧坚持,吸纳渴求和奖赏的能量来突破,最后是伴随着喜悦的习惯成自然。然后要明白人生是习惯的总和;习惯具有暗示-行动-奖赏的固定回路;习惯不能被消除,却能被替代。最后,培养习惯的燃料有两个,一个是热情,一个是痛苦。热情是内心的需要,赋予更深的意义。培养习惯有以下几步:

  1. 需要一个启动仪式,将弹性时间变为硬性时间,比如晚上睡前的30分钟。
  2. 需要一个触发点,比如晚饭后。
  3. 需要为习惯画条终点线,比如连续100天每日小记。
  4. 培养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计划,要把培养习惯的过程当作是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
  5. 为避免中途放弃,还需要预想可能遇到阻碍,写出对应的方案。
  6. 培养习惯的最后一步是忠实记录,积极反馈。

习惯的培养可以借助小日常,在小日常中的情景就是触发点,每天都有记录,通过历史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习惯完成的情况,根据反馈再做出调整。

最后我们终于降落到了跑道上,站在了天的高度,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步,决定了计划是否能真正实现。有很多时候我们都说自己没时间,其实是在说自己没精力、没大块时间或者是没有立即去做。对于精力不足的问题,可以使用间作法进行事情的处理,比如换个地方继续工作,脑力与体力交替进行,抽象与具象交替进行。4D工作法包括: 第一,Do it now,立即去做的事情写在自由区,不一定非要写在最上面,只要你在这件事情上做好标记就可以,这样的事情在一上班的时候优先去完成。 第二,Delay it,计划去做的事情有四类:(1)今天做,而且是约会,所谓约会就是固定时间点去做的事情,比如说下午2点开会,这就是到2点才能去做的事情,所以是约会,我把这类事情直接放到手机日历里;(2)今天某个时间段做的事情,我把它放在左侧的时间轴上,这是硬性时间,这段时间内我一定要排除干扰做这件事;(3)今天做,但什么时候做都行的事情,我把它写在右边的自由区,并且做任务分解;(4)今天别人交代给我的事情,但是将来才去做的,我就把它写到月历里。 第三,Delegate it,授权去做的事情并不等于放权,我把一件事情授权给别人去做的时候,都会跟他确认一下什么时候给我回复。比如对方说三天后给结果,那么我就在日历里三天后设置一个提醒,到时候我就会跟进这件事情。 第四,Don’t do it,尽量别做的事情我根本就不会写到清单里。 处理事情的一些原则:

  1. 别把突发事件当作特别可怕的事情,或许它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严重,我们完全可以把变化也当作计划的一部分。
  2.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3. 2分钟原则。2分钟能够解决的事情就立即去做。
  4. 立即回应,但不是立即去做。
  5. 先预览一遍所有今天要做的事情,然后再确认优先级别。
  6. 把所有临时突发事情都写在了同一张纸上,呈现在你的面前。

落实每天的任务,格志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可以将今天要做的事情,列在今日计划中,并写上大概的思考。然后根据需要完成的时间排一个大致优先级,完成之后再划掉,如果有需要可以标注完成情况。周计划和月计划也可以类似的处理。行动

三、行动与改变

2023年

四、书摘

自序

焦虑的问题无非有三个:

  1. 总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又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2.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不知道怎么才能实现。
  3. 知道该怎么实现,但就是做不到。

我要求自己每天不论发生什么情况,写一千字出来,哪怕写的是一堆“垃圾”都没关系。 一个走心的计划,加上只管去做的觉悟就可以摆脱焦虑。“走心的计划”让我们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真正想要达成的目标,并且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只管去做的觉悟”让我们放下担心、恐惧、杂念,温和而坚定地去实现那个走心的计划。真正幸福的人生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有能力去实现它,不是吗?

引子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 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 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 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我该如何存在…… 每个人都会陷入某种焦虑,但只有真正觉醒的人才能走出焦虑。小强也是在30岁左右开始焦虑,这和自己是多么相似啊。 每个人都在追求着愿景和现实的一致性。你焦虑的原因就是没有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活着! “你的愿景是财务自由、看极光、文身,现实中你却只是一个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上班族。在这种落差之下,焦虑就产生了。就像你手里拿着氢气球的时候,很开心,一松手,氢气球升到了空中,你够不着了,就开始焦虑了。 image.png 我们20多岁的时候不会这样,因为那时候我们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且有一种无知者无畏的洒脱。40多岁的时候也不会这样,因为那时候无论什么状态我们都能够接纳。往往是在三十而立的时候,会产生这样的焦虑。 缓解的办法有两个:要么是降低愿景,你就别有那么多想法,乖乖地上下班,和别人一样;要么是提升能力,一点一点地实现你的愿景。其实最让人痛苦的就是你现在的状态,有美好的愿景,却还没有能力实现它…… 其实他们和你一样,都在经历着人生的不同阶段。你只需要绕到他们的背后,就会看到那里有一级一级的台阶。 他们真正厉害的,不是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他们每一次都实现了人生的愿景。其实,我和你摆脱焦虑的方法是一样的,就是做年度计划,只不过我做的年度计划基本上都实现了而已。” image.png 只在年底做计划的人,通常都是年底想想千条路,年初开始走原路。 你不要一时激情就做决定,年度计划可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写给五年后自己的一封信

我把时间花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我很喜欢看书,每一本书都写一篇读书笔记。

四种状态

image.png 空想家:这些人总是有很多想法,但真正落实去做的很少。 回应者:这样的人对未来没有任何想法,对现状也没有掌控力,是一种混吃等死的状态,每一天都过得差不多,也安于现状。他们没有什么能力,也不需要学习什么能力,别人让干啥,去干就行了,能拖就拖,干不好厚着脸皮也就没事了。他们不停地回应着外界的刺激,很被动地过一辈子。 执行者:这些人能力很强,交代给他们的事情都能妥妥地搞定。但他们整天忙于琐事,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未来。就像戴着眼罩,却一直狂奔的马。 舰长和指挥官:这种状态的人比较少,他们既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又有足够的能力实现它们。这样的人是最有幸福感和成就感的一群人。 测试地址 你的成长之路是这样的:一开始你是个回应者,但你想要成为一个执行者,陷入了焦虑。于是你学习时间管理,提高了能力,终于成为一个很好的执行者。现在,你想要成为一个舰长和指挥官,所以你又开始焦虑。 我2017年的目标就是搞定2016年那些原定于2015年完成的安排,不为别的,只为兑现我2014年时要完成的2013年年度计划的诺言。

假、大、空、全

“假:目标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一时激情。 “大:目标超出能力范围。 “空:写下了目标,但没有落实到计划。年度目标没有拆解到每个月、每一天的计划中,往往到了快年底的时候,才想起来年度目标都还没完成呢!有人干脆忘得一干二净。 “全:贪多求全。如果你有很多目标的话,那就说明你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现在想起来当时应该给自己找个无聊时可以做的事情,自然看手机就少了。 哈哈哈,这要靠缘分的呀,往往你去找的时候找不到,你不找的时候她却突然出现了! image.png

走心的目标

有三个原因促使我决定学习中文:我的妻子(普莉希拉·陈)是中国人,她的祖母只会说中文,当我用中文告诉她我将和普莉希拉结婚时,她会很震惊;我想学习中国的文化;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而我喜欢挑战。 很多人的年度计划总是遇到执行力的问题:半途而废或者三分钟热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一个让自己怦然心动的愿景。 我们如果把山里潺潺的溪水比作执行力的话,那么愿景就是这溪水的源头。源头始终有水冒出来,水流才能得到延续。也就是说,年度计划的愿景始终让你心动,那么执行力才能得到保证。 image.png

去脑存心法

五感写作法 放慢速度,先运用五感,然后用心感受,再去走脑。 我有时候用脑想事情想得很累的时候,就走上街,用五感去观察人们的表情、穿着、擦肩而过时的味道。纯粹地观察,没有任何思考和评判,就会感觉到脑袋一下空了,很放松、很舒服。

着陆式年度计划法

image.png

目标管理

愿景

先写一封给五年后的自己的信,描述我期待中五年后是什么样的,这就是愿景。愿景通常是一幅画面,哪怕只是一个小细节的画面,都会带给我们无穷的动力。所以写一封给五年后的自己的信,就是要描述这个愿景画面。

目标九宫格

目标九宫格,包括工作、生活,各方面,这可以让我的目标更加平衡。做好九宫格以后,把愿景分门别类地放到九宫格里,然后把美好的愿景孵化为明确具体的目标。

计划管理

所有的目标其实只有两类:一类是习惯,一类是项目。做出培养习惯的计划,以及项目计划。

“最后‘日’的高度就像是飞机的跑道,这是飞机着陆的关键,也是实现年度计划的关键。用4D工作法(详见第五章)安排每天的任务,保证我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完成年度计划相关的事情。 整个过程是从上到下地制作年度计划,从下到上地实现年度计划。

要求

五感写作法

用走心的五感写作法,不要列干条条。能让自己怦然心动的愿景,才有实现的价值和可能。 每周去健身房两次; 跟家人去台湾旅行; 制作时间管理课程。 “这就是干条条,用五感写应该是类似这样的: 绝对没有小肚腩,跟20多岁年轻人在球场上身体对抗的时候竟然完全不落下风; 跟老婆环岛自驾,到一个海边,没有什么人,汽车停在沙滩边上,我们就这样肩并肩地看着日落; 大家反馈我的课程很简单、实用,而且不啰唆,非常喜欢。我的优质内容,再加上平台的海量流量,天天都有‘睡后’收入的感觉很不错呢!”

不能只写感受

“嘿,五年后的我,你一定过得很幸福吧,一定是有人爱、有事做,也有所期待,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吧?虽然外面的世界在不停地改变,但是我们永远也跟不上它的步伐。所以不去在意别人是怎么想的、怎么活的,我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好…… 感受写得太多,其实没有一点具体的、有意义的东西,也没有画面感,全是感受容易成为空想家。发现只有写给五年后的信可以让我跳脱现在的所有束缚,畅想出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写作

重要仪式

第三个要求就是希望你把这封信当作一个重要的仪式,找一个不被打扰的时间段,舒服、放松的环境,用喜欢的笔和纸,把它写下来。

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方法:衣柜整理法、番茄工作法、时间日志。 这些时间管理的方法其实只有三类:计划、执行和反思。比如: 衣柜整理法就是做计划; 番茄工作法就是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保持工作—休息—工作—休息的节奏; 时间日志就是通过观察时间的实际支出来反思自己。 “这三类其实代表着未来、现在和过去。计划做得多,你就活在未来;反思做得多,你就活在过去;执行做得多,你就活在现在。但这只是时间管理的基础,别忘了你的头顶上还有一个东西——目标,这才是让你成长、成就自己的动力。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在为目标做准备。” image.png

让梦想照进现实

人生九宫格

image.png

标准

初心 愿景里没有就先空着,后面确定明年目标的时候再加上就可以了。

体验突破

你上次说感觉活得很疲惫,我觉得疲惫通常不是因为劳累,而是因为生活的枯燥乏味。做一些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看看会发生什么。比如‘不带一分钱到陌生城市生活一周’,这可能让我们对生活有新的体悟;‘蹦极’,这可能会让我们战胜恐惧;‘跑马拉松’,这可能是打破不擅长运动的自我设限。 人生除了活得有意义,还要活得有意思!

中间

主题词。比如明年是创造现金流的一年,或者明年是蜕变的一年。

人生在于平衡

  • 事业狂: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一心扑在事业上,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明明挂着黑眼圈,但只要一见客户,双眼就变得炯炯有神。
  • 大头娃娃:脑袋里塞了好多知识,一个头有两个大,行动力却差得一塌糊涂,胳膊腿都萎缩成胡萝卜那么小一截儿了。
  • 大家长:全部的时间、精力、关注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并且要求孩子用同样的方式回报。总感觉到自己为这个家付出了一切,却换来所有人的不理解、不在乎,我把这些人叫‘大家长’。

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其实我们甚至因平衡而活,我们追求着身体内的平衡,平衡着体温、平衡着血压、平衡着血糖、平衡着走路……你应该听说过代偿吧?有人把胃切除之后,肠子就会补偿胃的部分功能,盲人通常听觉会更加敏锐,这都是身体追求平衡的表现。而死亡就是失去了体内平衡,比如器官衰竭、特别寒冷、极度饥饿、过度脱水,最后导致身体平衡被打破。 我们刚刚学到的方法,傻傻去做就好。实践一段日子以后,再去衍生自己的方法。

排列原因

image.png 人脚下踩着的是三个根基,包括健康、财务、社交。你没健康不行吧,病床上躺着啥也做不了。你没朋友不行吧,孤独终老太可怜了。你没钱不行吧,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哪个不需要钱? 人左右手握着的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人头顶上是三种享受,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享受,体验突破的愉悦享受,还有休闲娱乐的放松享受。

将愿景孵化🐣成目标

image.png

先定义,再计划,后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愿景,明年的目标是什么? 想不到的做不到,想不清楚做不好。愿景可以是模糊的大方向,让我们知道往哪儿走,并且充满动力就可以了。但目标一定是明确、具体、清晰的,否则就会容易犹豫和纠结。

财务自由

基本的财务自由是被动收入大于总支出,所谓被动收入就是你不用工作也能赚到的钱。比如说写完一本书之后的版税,只要书出版了,放到书店,挂在网店,有人买一本,就有钱到你口袋。或者是你出租一套房,你晚上睡觉的时候房租也会流到你的口袋,这就是所谓的‘睡后’收入。 支出一万,被动收入至少2万,按收益率5%,需要480万才能财务自由。480就是所谓的第一桶金。 认真的态度是一种面对。其实这个过程也是在确认你到底是不是真的想要。如果想要,你会很兴奋,因为这个过程让你的愿景更清晰。如果不想要,就像叶公好龙,你会感到害怕、恐惧、不愿面对,那放弃掉就好,省下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大部分人的年度计划半途而废不是因为毅力问题、坚持问题、时间问题,而是因为那些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我相信我们现在认真一点,你的年度计划会更容易实现的! 实现财务自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攒够480万元,然后只要买个年收益5%的理财产品,就能达到每月被动收入2万元的目标,也就实现了基本财务自由的愿景。另外一种,也可以通过销售一些能带来被动收入的产品,降低你第一桶金的数额,比如你每个月多2000元的被动收入,那就相当于第一桶金只需要432万元就够了。” 是呀,所以你看有些人一直在努力地忙、一直在勤奋地学,生活却没有一点改变。而另一些人看着没怎么奋斗,生活却越来越好。差别就在于有没有沿着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努力。

被人生的选择困住?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我们总是想要得到一个正确答案,但如果根本没有正确答案呢?我觉得在这个十字路口,唯一错误的选择就是因为迷茫和纠结原地不动。不管你往哪个方向走,都会看到不同的风景,有不同的收获。哪怕走了几步发现此路不通,也是收获啊。所以你对‘心灵自由’有自己的定义就可以了!”决策

心灵自由

我觉得心灵自由就是做一些以前从来没做过的事情,稍微出格一点的,我的100个梦想也正是这个意思。有没有可能找一些你根本想都没想过的事情去做,是不是更有那种自由的感觉呢?

  • 去南极洲,和企鹅拍张照;
  • 在听众超过2000人的地方独自演讲;
  • 随便走进一家商店,拉住一个人问他今年是哪一年,然后喊着‘我的时间机器终于成功啦!’跑出门;
  • 想去森林过夜;
  • 轰轰烈烈的爱情和说走就走的旅行;
  • 成为超级特工;
  • 跳伞;
  • 从初中开始,曾经向一个姑娘表白55次,全都被拒绝了,大学毕业后,好几年不见,不管她现在在哪里,我还想向她表白第56次;
  • 早睡早起

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最初的定义是: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生活方式的人。多重职业的意思是都能带来收入,多重身份的意思是介绍自己的时候有多个标签。 我是邹小强,工具书作家,时间管理讲师,还是瑜伽教练。

检查年度目标是否合理

image.png 抗议学校恋爱、因为异地和女朋友分手。我从这两件事情里学到人生非常重要的一课: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不放弃理想,但也要考虑现实。

实现年度目标所需时间——,一年中可支配时间为——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由3个8小时组成的:睡觉8小时,工作8小时,自由支配8小时。睡觉8小时每个人都一样,工作8小时每个人也差不多,人和人的差距就是在自由支配的8小时拉开的。那些自由职业者、时间自由的人,为什么让人羡慕,就是因为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比我们多一倍。 按每天2小时算,一周14小时,一年按52周算,也就是大约728小时,这是我所拥有的可支配时间。

年度目标符合SMART原则吗?

  • 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 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 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 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
  • 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时间期限(Time-based)。”

有的时候不能只看表面写的东西,要多了解之后才能建立起实现目标的信心。比如说:‘每天背单词60个’,这样的目标看上去挺明确具体,但如果问他:‘每天背单词是为了什么呢?’如果对方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不得已说出:‘我要学好英语啊!’这通常是假目标,如果对方立刻说:‘我想研究一些外国文献’,或者‘我想甩掉字幕看美剧’,或者‘我想看英文原版书’,这些都令‘每天背单词60个’的目标更容易实现,这就叫作‘和其他目标相关’。 SMART原则只适合衡量事情,不适合衡量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是要多用心,少用脑,特别是找个女朋友啊、找个知己之类的。人和人之间简单一些就好,记得的就记得,不记得的就忘掉,惺惺相惜的就走近一点,否则就走远一点,顺其自然就好!” 所有年底眼睛里流的泪,都是年初脑子里进的水啊。 image.png 可能因为居高临下的关系,小强突然产生了一种错觉:所有的房子都变成了高高低低的土包,在房子里面住的人都变成了形形色色的蚂蚁。每只蚂蚁都有着明确的分工,并且勤劳地忙碌着,时不时还停下来互相碰碰触角,交换信息。看上去一切都井然有序,按部就班。这时小强想:如果某只蚂蚁站在我的位置上,看到它们按部就班的生活,那么这只蚂蚁回去之后会有什么改变呢? image.png

抬头看路与低头走路

甘特图

目标分为项目类型的目标和习惯类型的目标。 所谓习惯就是周期性去做的一件事,比如说健身的习惯,每周一、三、五都去健身房锻炼,这就是习惯。

  • 三分钟热度,这个不用解释;
  • 很努力地坚持,但看不到效果,然后就放弃了,比如健身;
  • 被打断了一次,灰心丧气,然后就不了了之了。

所谓项目就是多个步骤完成的事情,比如说到台湾旅行,先要请好假,然后准备行程、买机票,等等,这就是项目。

  • 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
  • 专注细节,忽略了整体进度;
  • 多个项目同时进行的时候容易忙乱。

把项目的部分按照计划项目的方式去做,习惯的部分按照培养习惯的方式去做。习惯类的目标,用圆圈标出来,项目类的目标,用三角标出来! image.png

不能多项目并行的原因

  • “受虐狂:他知道需要一套管理项目的方法,但是一想到这个就觉得好麻烦。
  • 选择困难:有些人做项目总是很纠结,选择A方案还是B方案、选择A负责还是B负责、选择成本低的还是效果好的、选择今天做还是明天做,时间就在这种纠结当中飞逝了。
  • “极限生存上瘾:有些人总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就像小时候写暑假作业一样。

一直低头走路会撞到电线杆,一直抬头看路会掉进坑里。一直在输入信息,没有输出行动。 做一个甘特图和倒推项目清单,搞定清单里的事就是在‘低头走路’,看甘特图中的项目进度,就是在‘抬头看路。 第一步,画图。 image.png 第二步,填充。 第三步,调整。年度计划不用调整得太频繁,每月一次就行了,我们可以每月的最后一天用来更新这幅甘特图。 正常推进,第一章顺利写完了,那么就把这个月的进度涂成实心即可; 超前完成了,比如说不仅写完了第一章,第二章也完成了4000字,相当于提前完成了下个月三分之一的进度,那么可以把超前的部分也涂成实心,下个月就可以轻松一点; 进度滞后了,比如第一章只写了三分之二,那么就涂上一小段的进度,这就在提醒你,下个月要努力多写一点才能赶上进度。 image.png

倒推分解法

项目分类:预备“跑”

第一个是计划完就立刻失去了兴趣。第二个结果是让你觉得计划没有变化快,然后放弃整个计划。 image.png 所有的项目可以分为四类:简单具体、复杂具体、简单模糊、复杂模糊。 image.png 像这些简单具体的事情没有必要做那么复杂的计划,我的做法是用‘预备,跑’的方式做这类事情的计划。 比如说看50本书,那么我只需要准备50本书的书单,当然这些书可以随时调整。还有准备一个电子阅读器Kindle(亚马逊电子书阅读器),以及每个月看4~7本书的具体计划,再加上每天早晨起床和晚上睡觉前的阅读时段,这个计划就足够了。一到看书时间,我去看就可以了,这就是‘预备,跑’的计划。

项目倒推

我们要一直倒推到现在才可以。现在就是这次马拉松的起点,而且越到现在越要明确具体的行动计划。打算未来一周要做什么,明天要做什么? image.png

一个项目一个房间

为项目设置单独的清单列表,就像一个抽屉放一个项目一样,一个项目建立一个清单。如果你用笔、纸工具的话,从后往前的10张纸,可以用来记录10个项目的待办清单;如果你用软件工具的话,也为每个项目单独建立一个清单。 这些项目在我的脑袋里也是放在一个个房间里的。我朋友一下恍然大悟,从那以后,他就把每个项目都单独列成清单,和平时琐碎的事情分开。 image.png

困难程度

  • 舒适区。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难度,很可能都是以前做过的、特别有经验的项目,自己可以处于舒适的心理状态。
  • 中间一圈,学习区。有些项目对自己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会感觉有点不舒服,但还不至于痛苦、恐慌,这时候所处的区域是学习区。
  • 最外面一圈,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会让我们心里感觉焦虑、恐慌,就可能会拖延或者放弃。

image.png

项目化解

你需要的不仅仅是项目分解,还要做项目化解。 项目分解是明确完成项目的步骤,比如你刚说的写书,先积累素材,然后开始写,再找出版社,最后出版,这就是出版一本书的步骤。只要对这个项目有所了解,每个人都能倒推出这样的计划。 写书过程中是会遇到很多难题的,比如说从哪里找素材,如何找到靠谱的出版社,怎么才能保证写作的顺利,写得卡住了怎么办。解决这些难题的计划,就是项目化解,这才是你应该花精力去计划的部分。 如果你对一个项目已经很熟悉,很有经验了,那么只做项目分解就可以。如果你对一个项目没有经验,那就既要做项目分解,又要做项目化解。 你可以沿着两个维度去做化解。第一个维度是:我如何才能让这件事情变得更简单。第二个维度是:我如何才能让这件事情变得更具体。说白了,就是把复杂、模糊的写书项目往学习区这个象限拉。 如果是我的话,有两种化解方法。第一个是让模糊的事情变具体。比如说我写书之前会列大纲,而且至少是三级目录。这份大纲列出来,原本关于这本书模糊的想法就变得非常清晰了。 “可是虽然大纲列出来了,但是写的过程中还是会卡住,这时候我会用第二种化解方法: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比如说我写项目计划这一章卡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往下写,我的做法是立即停笔,然后出去散散步。有时就会冒出好主意,因为好主意总是在放松的时候产生。如果还是想得头疼都想不出好办法,我会去运动运动。在运动的时候我会把写书这件事完全放下,甚至忘掉,而且运动也会让我的大脑活跃起来。 “如果这两招都没用,那就只能上必杀技了。从事情的角度解决不了问题,我就切换到人的角度。我会邀请两位朋友喝咖啡,这两个人不是随便找的,其中一位通常是对我做的事情特别了解,而且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另一位对我写的内容不太了解,但是是我这本书的受众。我们三个人碰撞在一起的时候总能带给我新的启发,也许我就知道该怎么继续写这本书了。真的,这样切换角度的方法一次都没有让我失望过。” 在写书之前,我想先做一个在线微课,这样一来既把我要写的内容做了梳理,又可以积累起第一拨粉丝; 写书的时候每天晚饭后散步,可以收集写作的灵感; 还有像你说的,思路卡住之后找两个朋友碰撞; 做一份新书大纲,三级目录。写作 image.png 我不这么认为,年度目标最好是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三者都有。如果你一年有12个目标的话,那么我的建议是3-6-3,3个舒适区的目标,6个学习区的目标,3个恐慌区的目标,这样的年度目标既有挑战,又有享受。其他的项目计划你就自己梳理吧。

好计划的三个标准

首先是坚韧。真的很有趣,做计划能投射出一个人对自己的那份期待。做计划的时候总是给自己留一些余地,比如说留一点缓冲时间,做好B计划。做出坚韧的计划的人通常是接纳不完美自己的人,这样的计划比较靠谱。 其次是简化。简化可以拆成两个字来看,一个是‘简’字,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绝大部分所以做项目计划就是要把我们在脑袋里想得很复杂的事情,用纸笔让它回归简单,把它打回原形!的情况下事情都是特别简单的,是我们自己把它想复杂了。真正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化解难题的部分,这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最后是解放。让某项事务摆脱对大脑的纠缠,这样的计划就是好的计划。过度计划会让人产生焦虑,这么多的事情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啊。如果不计划也会产生焦虑,我还有那么多的事情,接下来该怎么做啊。脑袋里塞满计划的时候我们是活在未来的,只有适当的计划才能让大脑忘记这件事,然后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当下这个时刻,才能更专注和幸福。 喝茶的时候其实是一个能量循环、流通的过程:茶水的生命能量会进入我们的身体,然后我们又通过专注的倒茶、品尝,把我们的生命能量注入茶水当中。

培养习惯

只有靠自己

人其实什么都不怕,最怕的是否定自己。如果小强自己不愿意面对挑战,别人做什么都不管用。 “‘懒癌’和拖延症之类的都一样,你把它看作一种病,其实你的潜意识里是在说:‘我的懒还有拖延都不是我的问题。’既然不是我的问题,那么解决它们也不是我的事。 学那么多东西,跟着那么多大咖学,实际上只是在缓解自己的焦虑而已。在这个知识付费的时代,是爱学习的人突然多了吗?不是,只是多了一种缓解焦虑的便利途径而已。 如果你不认为三分钟热度是自己的问题,不认为解决这个问题也要靠自己的话,那么你不会有真正的改变。

推石头上山

培养习惯就像是推着一块滚石上山,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么自虐的事情呢?因为我们很想看到滚石从山顶滚下去的样子,就这么单纯可爱! “于是我们推着滚石就开始上路了。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顺利,在新鲜感和热情的引领下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甚至不愿意停下来。这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种错觉:推着滚石上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但是紧接着真正的考验就出现了,当新鲜感和热情退去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推着滚石上山好累啊,好辛苦。两种对立的选择会在脑袋里纠缠很久,一种是放弃,一种是继续。如果我们选择了放弃,那么这就是所谓的三分钟热度。如果我们选择继续,那么摆在面前的问题是:靠新鲜感和热情已经不行了,该怎么继续下去呢? “幸运的是有很多人已经推着石头走过这一段路,并且在路边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们还遇到了很多抱着同样目的的人,于是凭借这些经验、方法、工具,我们和其他人结伙攻顶,一步一步地继续向山顶前进。 “但快到山顶的时候,无论是身体还是意志,我们都已经到了承受的极限。更可怕的是,我们开始质疑自己的初衷,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把沉重的滚石推上山顶呢?只为了看到它滚下去的样子?值得吗?身边大部分的人都在这样的自我怀疑中退却了,坚持下来的人成功地把注意力从自我怀疑转移到了内心渴求和外在的奖赏上,每推进一步都是一种突破。我们用心体会着这种喜悦和满足,然后把它们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进入一种自给自足的正能量循环。 “终于,我们抵达了山顶。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只需要轻轻一碰,滚石就从山顶滚落下去,完全不需要我们的干预。这时候就没滚石什么事了,我们只用静静地坐下来,欣赏着眼前的风景,体会着此时内心的感受。 image.png 一共是四个阶段:带着新鲜感和热情开始,用方法和技巧坚持,吸纳渴求和奖赏的能量来突破,最后是伴随着喜悦的习惯成自然。

《习惯的力量》

我现在觉得三分钟热度是一种很正常的状态。很多人都想养成好习惯,却从来不去了解培养习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习惯到底是怎么养成的,习惯有哪些特点。 第一,人生不过是无数习惯的总和。人每天的活动中,有超过40%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决定。虽然每个习惯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惯综合起来却对我们的健康、效率、个人经济安全以及幸福有着巨大的影响。——摘自《习惯的力量》。 第二,养成习惯的秘密:“习惯回路。首先我们会收到某种暗示,然后就会产生惯常行为,接着获得奖赏。下次我们收到同样暗示的时候,还会产生惯常行为,整个回路是由某种内心渴求所驱动的。举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没事看微信,这个习惯让我们又爱又恨。你看地铁上全部都是低头族,有时候连开会都看个不停。我们怎么就无意中养成了这个习惯呢?其实它也是符合习惯回路的,当我们在地铁上有点无聊的时候,这就是暗示大脑会产生“做点什么事情打发时间”的渴求。这种渴求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变强。越是拒绝,越会变强。默认情况下我们就会拿起手机看微信,这就是惯常行为。看微信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这就是奖赏。那么地铁上看微信这个习惯就养成了,这就是习惯回路的力量。 image.png 第三,习惯不能被消除,却能被替代。很多人都想改掉玩游戏、吃零食、咬指甲的习惯,但都是在跟自己对着干,强迫自己改变,从来没有想过,不做这些事情的话,做点什么才能同样满足内心的渴求呢?” image.png

培养习惯的燃料

培养习惯的燃料有两个,一个是热情,一个是痛苦。热情是内心的需要,赋予更深的意义。我们做选择都是靠理性的,直觉和感性只会提供选项。比如说,到商场买衣服,感性会觉得这个漂亮、那个好看,提供了很多选项。如果只能买一件的话,理性就发挥作用了,通过比较、分析,决定买哪一件。

找出自己真正想养成的习惯

image.png 痛苦:做这件事解决我哪个痛苦?那个痛苦有多深?非常深就打10分,根本没有就打0分; 热情:做这件事的动力是什么?有多强烈?非常强烈就打10分,根本没有就打0分; 时机:眼下适合不适合做这件事,比如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出差,不太适合开始培养给自己做早饭的习惯。特别适合就打10分,特别不适合就打0分。 image.png 这个表格就是把你内心真正的想法投射和量化出来,比较靠谱。同时调动你的理性思维,这样更容易做出选择。 时间管理真的不是在做加法,而是在做减法!

启动仪式

我最喜欢的一个仪式是我女儿幼儿园的喝水仪式。你知道让小朋友喝水一直都是家长和老师头疼的事情,因为小朋友通常都会玩得很高兴,根本顾不上喝水。可是喝水对他们来说又很重要,怎么办呢?幼儿园的做法是每天规定了四个喝水时间,早晨9点、中午11点、下午2点、下午4点。每到喝水时间就会有老师走到钢琴旁,边弹边唱:‘我是小小水杯在等待——等待大家——来——喝——水……’唱完之后所有的小朋友都轰的一下围过来喝水,喝完后又轰的一下散回去玩游戏了。每天四个喝水时间,就是仪式,弹钢琴唱歌就是仪式感。 第一,仪式让弹性时间变为硬性时间。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如果下午下班后要和女朋友看电影,并且已经买好了电影票,那天的工作效率会特别高!如果建立了培养习惯的仪式,其实也就相当于把每天培养习惯的时间预支出去了,‘我一定要在这段时间里读书’,这样一切都会为这段时间让路。 第二,仪式让人不假思索。我的做法是给自己建立了一个上班仪式,每天到公司我都有个固定流程:打开电脑——去倒杯水——活动一下身体——把待办事项清单摆在左边——右边放一个本子随时记录想法——设置一个25分钟倒计时——开始工作……我发现我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第三,仪式给人神圣感。 image.png “‘吃完晚饭后’,这就是暗示吧?或者叫触发点。 我会给自己画条终点线,定义怎么才算成功养成习惯。习惯一旦养成,不会那么容易消失的。只要培养习惯达到了我定义的成功标准,我就会把它放开,让它自己运行,而我的注意力会转移到培养下一个好习惯上。 没错,培养习惯也是一样。当我们已经预想到阻碍,并且还写出了应对方式之后,就像是已经提前知道了会发生什么。习惯培养卡片的这个部分,是把能预想到的所有阻碍都用‘如果……那么……’的方式写出来。” 过去经常听到有人说,特别有故事、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内心都会比较平静,今天我有了新的理解。

坚韧的计划

你做习惯培养计划进入的坑是:把习惯名当作计划,但它其实是最终结果。我的做法是希望培养习惯的计划更有挑战,也更有趣,就像游戏里打怪一样,一级一级地突破。循序渐进的计划。 当我们在肌肉上增加负荷,对肌肉造成刺激,组成肌肉的肌肉纤维会形成微小损伤;受损的组织会在体内自然修复,不过为了避免再次损伤,肌肉就会修复得比过去稍微粗壮。 我可以先连续一周每天走一万步,然后连续三周每天走一万步,这样循序渐进地制订计划? 第一周每天7:00起床,然后6:40起床,最后6:30起床。 培养习惯的最后一步是忠实记录,积极反馈。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 从外在得到的东西是奖励,奖赏则偏向于个人内在的感受,而且它是能满足内心渴求的。image.png

奖赏

真正驱使他的是自己感受到身体状态比以前好了,以及别人称赞他:‘变块儿了!’‘更精神了!’‘超有毅力!’奖赏希望被认可、希望被关注的内心渴求。我的做法是只在习惯培养成功的时候奖励自己,在习惯培养过程当中都在奖赏自己。 所以培养习惯的时候我不建议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是放在过程中带来的积极感受上,这样更容易养成习惯。拿走一万步来说,奖赏是在散步的时候内心平静下来的感受,还有平静下来以后冒出的新想法。比如我解决项目中的难题或者写文章的思路,都是在走一万步的时候冒出来的,这些是让我继续保持这个习惯的奖赏。

如何度过一天

没时间

第一,你不是没时间,你是没精力。 据说现在人们每天摄入的信息量比25年前增加了50倍,什么概念呢?如果25年前每天的信息量相当于一本书,那么现在每天早晨一起床,就有50本书等着你去读。 image.png 第二,你不是没时间,你是没有大块时间。 image.png 第三,你不是没时间,你是没有立刻去做。 image.png

列清单存在的问题

第一,没时间完成年度计划。 第二,越快到下班越累。 第三,总有几件事做不完。 image.png 脑袋里应该有这样一个声音:其实这一天留给我真正做事情的时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而且我觉得工作效率低就是因为生活的枯燥乏味,那么把生活和年度计划里今天要做的事情都写在清单上,反而会让我们的效率提高。

间作法

《圣经·新约》的翻译者詹姆斯·莫法特的书房里有三张桌子:第一张桌子上摆着他正在翻译的译稿;第二张桌子上摆的是他的一篇论文的原稿;第三张桌子上摆的是他正在写的一篇侦探小说。莫法特的休息方法就是从一张书桌搬到另一张书桌,继续工作。“这和农业上常用的一种科学种田方法类似,叫作‘间作套种’法。 我建议你把年度计划的事情也写在待办清单里,然后在工作之余穿插一些年度计划的事情,这不但会让你的工作更有效率,还不会太累。比如说你可以脑力与体力交替,写写PPT,做做年度计划里的深蹲,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做做平板支撑。还可以抽象与具象交替,脑子里构思一个文档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构思写到白板上,或者画到白板上,这些不用花太多时间,但让你的精力变得更充沛了,看上去像是这幅图。” image.png 碎片时间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不好好利用的话,它们就会偷偷溜走了。当有人说白天上班都忙别人的事情,只有下班以后才有时间忙自己的事情,我都会问他,有没有做任务分解,利用好上班时候的碎片时间呢? image.png 大部分人写待办清单的时候只把要做的事情写下来,而我会把做这件事大概的思路也简单记录一下。 写清单的目的之一是让我们忘掉它,这样我们才会更专注手头的事情,效率才高。如果不把要做的事情都写下来,那么这些事就会在你脑袋里打架。如果只写下来这件事是什么,你还是会担心忘掉重要内容。

4D工作法

Do it now:立即去做; Delay it:计划去做; Delegate it:授权去做; Don’t do it:尽量别做。 image.png 第一,Do it now,立即去做的事情写在自由区,不一定非要写在最上面,只要你在这件事情上做好标记就可以,这样的事情在一上班的时候优先去完成。 “第二,Delay it,计划去做的事情有四类:(1)今天做,而且是约会,所谓约会就是固定时间点去做的事情,比如说下午2点开会,这就是到2点才能去做的事情,所以是约会,我把这类事情直接放到手机日历里;(2)今天某个时间段做的事情,我把它放在左侧的时间轴上,这是硬性时间,这段时间内我一定要排除干扰做这件事;(3)今天做,但什么时候做都行的事情,我把它写在右边的自由区,并且做任务分解;(4)今天别人交代给我的事情,但是将来才去做的,我就把它写到月历里。 “第三,Delegate it,授权去做的事情并不等于放权,我把一件事情授权给别人去做的时候,都会跟他确认一下什么时候给我回复。比如对方说三天后给结果,那么我就在日历里三天后设置一个提醒,到时候我就会跟进这件事情。 “第四,Don’t do it,尽量别做的事情我根本就不会写到清单里。

应对临时事情

image.png 所以遇到挫折或者别的什么突发事情,不要急着全盘放弃,别把突发事件当作特别可怕的事情,或许它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严重,我们完全可以把变化也当作计划的一部分。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工作流

image.png 第一是排序依据价值观,没有对错,但要接受结果; 第二,2分钟原则。2分钟能够解决的事情就立即去做。 第三,刺激与反应之间有个空隙,这个空隙就是我们从被动变主动的契机。 立即回应,但不是立即去做。 image.png 第四是预览;我会先预览一遍所有今天要做的事情,然后再确认优先级别。预览的意思是先不处理,只是看一眼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 第五是写下来!我们把所有临时突发事情都写在了同一张纸上,呈现在你的面前。 image.png

扩展阅读

《只管去做》精读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最后,用文字告诉世界我是谁,顺便留下一些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