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周,2024 年的上半年就要结束了。这半年,一言难尽,不知道你的体感如何。我刷小红书,看到从各个知名大厂离职的博主们已经严重过剩了。当然其中不乏一些人是为了博取流量,但我相信更多的,是真实的情况。因为从几个大厂披露的员工数据情况来看,他们的员工人数确实在减少。

当增长不再,很多公司不可避免地会上管理手段;同时,就业市场并不乐观,为了保住工作,抑或得到更好的机会,同事们更卷了;有用的,没用的,都卷。你身处旋涡之中,感觉到些许不舒服,但也没办法,只能顺应环境做事情。

但终究有一天,比如 35 岁之后,或者更早,你一时心有所感,总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一系列问题:我到底适合做什么?难道我真的要延续现在的状态,拿时间换工资,日复一日地燃烧生命吗?生命之中,是不是还应该有一件让我足够兴奋的事情存在?

相信我,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叩问不会消失的。

前段时间,我同事小盖写过一篇文章,是他阅读图书《如何找到想做的事》的读后感,也许这篇文章可以给你一些启发。以下为具体内容。

据我观察,身边大多数工作了十多年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喜欢什么。曾几何时,他们于懵懂之中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某个职业,然后一干就是很多年。面对生活的压力,他们很少有空间思考自己到底想干什么。抑或早就对这个听起来有点理想主义的问题麻木和免疫了。

但这并不对。

理性地讲,如果咱们一辈子想做出点什么成绩,那至少要想想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若职业发展有什么捷径的话,我觉得便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又擅长的事情。有的人擅长表达,那做自媒体可能就有优势。有的人逻辑严密,喜欢一个人鼓捣东西,那写程序可能有优势。

总之,不同的人,擅长的事和喜欢的事不一样。

《如何找到想做的事》中,作者八木仁平总结了一套自我认知的方法论,以帮你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你现在正厌烦手头的事,但又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抑或你发现自己如何努力,都没办法在自己的领域中有所斩获,那或许可以花点时间,认真读读这本书,同时,沿着作者的方法论框架,和自己的内心做个深度的对话。

寻找自己想做的事

过去,我多次引用过《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中的一句话:你是你的目的。耐人寻味的句子总有无限魅力。 把“你是你的目的”这句话放到不同的场景里咀嚼,总会有不同的感受。

比如说读这本书时,作者一直在讲:“你要去哪家公司?你要选择哪家公司?你接下来怎么规划职业?这些问题的核心都是你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去哪里。”

我当时心想,这不就是“你是你的目的”吗?

如果不清楚人生目的地,那工作就很容易全权充当谋生的手段——每个月出卖自己的时间,然后换取老板支付的薪水。但如果有锚定的点,我们就能让工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服务。同时,在选择工作、规划职业生涯时,也能有一个大致的行进方向。

也许你会反问我:一定需要有目的吗?没有不行吗?就活在当下,乐乐呵呵的。二十多岁,人生正在上扬阶段时,你要秉持这个观点,我绝对举双手赞成。但现在,人到中年,很多事已经祛魅,我总会忍不住想一个终极问题:这辈子到底想做点什么。

有件事在前头牵引着,我就不至于迷失方向,也不会长时间浸泡在低级的享乐之中,虚度时光。因为你知道,人生的终极幸福感来自于自我实现,吃喝玩乐固然很美好,但若还能做点什么事,从中获取别人的一句“谢谢”,那更是完美至极。

第一次看《西贝的服务员为什么总爱笑》时,我就被书中一句话打动了。在一次小规模会议上,贾国龙说起自己藏在内心深处的个人梦想:“打造一家中国最大的餐饮连锁企业,在世界上有影响,与星巴克、麦当劳同量级,保证自己的江湖地位,让家人因自己而骄傲。”

当时我一下子被击中,心想,那我的梦想是什么呢?我当时没想过这些。

再后来,我和老家做生意的一个朋友交流,他告诉我,他没想着走出我们那个县级市。他就觉得能在这片天地里做个踏实的生意,不亏待和自己奋斗的兄弟姐妹们,这就足够了。

我还在南方周末看过一个摄影师的故事。他的本职工作是公务员,平时很清闲。业余时间他喜欢拍自己所在小城的人和物,一拍就是十多年。因为拍得多,拍得好,所以在当地小有名气。他说他辈子就是想穿街走巷,记录小城中那些普通人的故事,记录小城的变迁。现在再回看他 2008 年时拍的照片,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你看,他们都对自己想做什么事,有个大致的方向。虽然有的具体,有的模糊。读到这里,也许你可以停下来想想:“自己这辈子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吗?”不着急往下看,这问题挺重要的。

也许你还是想反驳我。毕竟我知道现在社会流行的生活思潮是追求轻松自在,原有的一些关于工作和人生的价值观正在剧烈震荡之中。无妨,没有对错,我们仅仅当成一个可能对自己有益的设问,认真思考并回答下。

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件,像刚刚介绍的几位那样,发自内心真正想做的事。

别陷入到想当然的思维误区中

你可能会感叹说,好羡慕他们啊,年纪轻轻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像命中注定一般。但其实,99% 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也并非在二十来岁时就清楚自己想做的事,都是探索的自然结果。只不过,人家“要性”强一些,很早之前便开始了思考和行动。

别认为想做的事一开始就存在,想做的事是在不断摸索中培养出来的。这是贯穿这本书始终的一个观点。

你可能又会犯嘀咕,一辈子太长,谁又能想清楚呢?是这个道理,但也请不要以此为借口来推脱。若想不清楚一辈子的话,那至少应该想想未来五年。再或者连五年都想不清楚,那就想想未来两年。

但一定要想,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去想自己未来某一段时间内,想去做点什么。

也许你一开始会认为自己想做产品,后来干了几年,发现不擅长。于是,又把目标转换为写程序,但写程序久了,你又心生疲惫。你感觉自己似乎意志力不坚定,朝三暮四的。

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们一辈子不同阶段可以做不同事,这很正常,没必要追求从一而终。再者,运用我们接下来提到的框架,你应该可以少走些弯路。

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我们以为只要找到了真正想做的事,那肯定会如痴如醉,再也不会厌烦工作。这世界上,不存在让人处处都开心的工作。不管是什么工作,都有让人感到麻烦和讨厌的地方。同理,你和曾经的梦中情人在一起过日子,也会经历琐碎和冲突。这在所难免。

所以,理解到这一点的话,我们就需要让自己能乐在其中。就像我多次举我们创业的例子,这两年,绝非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发自内心想做的,但我知道,无法避免么,这很正常。我要的是让自己尽量乐在其中。既然很多事无法绕过,总得去做,那为什么不乐呵呵地去做呢?

“乐在其中”听起来有些阳春白雪。换个我们熟悉的表达就是要有耐心。湖南人不老说: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耐烦很重要。

并且,找到真正想做的事也需要一个过程。还是拿爱情举例子,生活中,绝大多数男女从相识到相爱,再到长相厮守,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偶尔也会听到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然后结婚的故事,但这毕竟是少数。

找到真正想做的事和谈恋爱一模一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慢慢地俩人互相熟识了,你们既欣赏对方的优点,又可以接纳对方的缺点。这时候,再去考虑婚姻的事情。

一切都要从一个小的点开始。

如何寻找真正想做的事?

那怎么找?靠感性的直觉吗?直觉很重要,如果我们有一套基于理性的方法托底的话,“80% 的理性分析 + 20% 的感性决策”。《如何找到想做的事》这本书,便是给我们提供了一套理性的分析框架。

日常生活中,关于如何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我听到的答案多是:先想想你喜欢什么。二十多岁的你,一看到这回答,特别还是某个卓有成就的大佬给我的答案,心想:“我喜欢开车啊,我特别喜欢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驾驭感。”

于是,你去当了司机。

但干了一个月后,你发现太累了。有的乘客怎么那么变态,明明是他的问题,最后还投诉我。路长人困的,你意识到:司机属于服务行业。司机确实每天都在开车,能够享受那份“驾驭感”,不过更重要的,司机还应该能够觉知到乘客的需求,友善地服务乘客。

你并不擅长做这些“服务”人的工作。吃一堑,长一智,你这时候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件既喜欢又擅长的工作。这根本不用想,除了开车,你还喜欢读书,并且从小到大和同班同学相比,你在读书方面有很多优势。比如,你博闻强识,能够轻松记住书中拗口的人名;你的理解能力也很强,可以轻松理解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

于是,你在纸上坚定的写了一行字:既喜欢又擅长的事——“阅读”。

可阅读本身没办法成为一份工作。虽然这件事做起来确实让你开心,你也擅长,但不可否认,它没有和外部世界产生有效的价值交换。说白了,它只是你的自我满足。同理,很多人喜欢旅游,喜欢看电影,喜欢打德州扑克,这些充其量也仅仅只是一个爱好,停留在自我满足的层面,不应该成为人生的锚。

我们真正想做的那件事,最好能给别人带来一些帮助。这样,我们也能从中获得正反馈,比如金钱,或者他人的赞许——这些东西,对于事情的可持续性非常重要。

说到这里,那件“人生大事”的筛选框架已经呼之欲出,它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喜欢的事、擅长的事、对他人有价值的事。画三个圈,分别代表喜欢、擅长和对他人有价值的事,其中,这三个圈相交的部分,就应该是我们真正想做的那件事。

这个框架非常重要。网上经常有人分享自己的“赚钱”经验,比如,有人做独立开发者,专门出海,挣了不少钱。还有人做播客,做得风生水起,一下子成了 KOL。还有人做短视频博主,几个月便积累了十多万粉丝,并且副业收入已经超过了主业。好像说起来每一件都让我们足够羡慕,这时候,千万不能慌慌张张地说,我也要模仿那谁谁谁。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跳脱出来细节,看到了另外一面,那就是那几位幸运者,都找到了自己喜欢、擅长且又对他人有价值的事。我们要做的不是在羡慕之中,利令智昏,然后鲁莽地跟随,而是应该思考:我的三环相交点是什么。

前段时间看罗振宇的直播,他说龟兔赛跑这个寓言故事很有迷惑性。你想想,乌龟哪能跑得过兔子,它最应该做的是和兔子比游泳啊。我觉得这个解释很有趣,生活工作中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尽量去找自己能够充分驾驭的事情

“对他人有价值的事”很好量化,我估计大多人困惑的主要还是自己喜欢什么以及擅长什么。书中提供了一系列的问题帮你找到喜欢和擅长的事,千万别悲观地以为自己没有喜欢和擅长的事。一定有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不是什么客套话,你要做的只是不断的探索并确定自己喜欢和擅长什么。

简单来说,喜欢的事就是那些你感兴趣、有好奇心的领域,你总是忍不住想搞清楚为什么,并且不是三分钟热度的那种为什么,那基本可以判定为你喜欢这事。比如,你喜欢摄影,你很想搞清楚摄影的发展史、光圈快门 ISO 分别代表着什么,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什么是决定性瞬间,世界上都有哪些知名的摄影师。你可以在这些问题上投入很多时间,还不觉得累或者烦躁,因为每每知道一个新的知识,对你来说都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喜欢不代表擅长。擅长的事是指你自然而然就比别人做得好,做起来不觉得痛苦,令人心情舒畅的事,甚至你不需要刻意努力也能无意识地把这件事做好。每个人都有“擅长的事”,只是自己不一定知道而已。

还是拿刚才摄影举例子。有的人天生就对色彩和构图敏感,他第一次拿起相机就知道怎么拍好看。有了这个天赋的基础,他再刻意练习以及学习一些别人的经验,很快就能拍出令人赞叹的作品。还有的人,天生就擅长文字表达,脑海中抽象的东西,他总能想到恰到好处的词。

这就是擅长。

你可以想想,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然后基于这两个点,再去叠加“对他人有价值”这个因素,最终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也许你现在是工程师,是财务经理,是运营,但别被它们束缚,你只是当年阴差阳错进了这个行当,不一定喜欢且擅长这事。如果你能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那你就可以积蓄力量,或许某天时机成熟,你就可以去奔赴这件挚爱之事了。

一个人做自己喜欢、擅长、能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事,才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