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在大部分业务领域的开发来说,主体代码基本分为【业务向】【数据向】,两者都是重业务逻辑的业务代码。这类代码通常复杂度来自业务,且变化比较频繁,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和编码设计,很容易臃肿不堪,被人形容成“面条”。
如何写得易读,易懂、易于修改,即简洁代码。
本文提供一些简单的参考思路。
1.1 简洁的定义
极端的说,简洁的代码可以满足“我的代码一行都不能删”,例如教材版的HelloWorld。
然而现代工业化软件设计中,业务复杂,分工协作,变更/维护频繁且长期,势必要有结构分层,依赖/耦合关系抽象和再次组织。
那么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简洁结构追求的是什么呢?
答:分层
-
满足业务需求
-
尽可能使逻辑简单,表述易于理解
-
尽可能最小化模块,易于变更维护
-
尽可能简化配置项,减少操作成本
-
尽可能没有相似/重复代码
-
尽可能用==程序逻辑==去替代人脑逻辑
1.2 简洁代码的类比
简洁代码的价值显而易见:【易读,易测,易修,易改】
应该时刻以简洁代码为目标,但也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和操作成本以及能力,量力而为。
Q1:简洁代码 Vs 简单代码
A1:简洁代码是指逻辑、结构、表述条理清晰简洁,并不等同于代码简单,相反奖复杂代码写的简洁存在挑战,要有良好的设计。
简洁代码良好的结构和模块化拆分,正是为了更好的修改和扩展准备的,越合理的单元化,增量的功能涉及的影响面也越小,就越容易修改;即便不修改,也便于调试和测试;出了 bug 也很容易排查和改正。
Q2:简洁代码 Vs 低代码
A2:简洁代码并不一定是代码行数最少。
只论行数,所有逻辑写在一个方法内,总行数最少;但这样并不简洁,反而是臃肿。
简洁代码会因为合理的分层,实际在代码行数上有轻度增量,典型的增量部分如:出入参模型、转化、模块内聚的校验等。
Q3:简洁代码 Vs 设计模式
A3:如果合理的使用设计模式,本质上并不会与简洁代码冲突。
设计模式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代码可维护,可扩展。
但对设计模式的使用要充分理解,不能因为似是而非的理解胡乱选型,反而增加了复杂度;
有一些设计模式本身有一定复杂性,这部分仁者见仁,看 coder 自身的水平。
总结来说,合理的设计模式,正是一种简洁代码。
二、分层框架
2.1 类结构分层
每个团队都有各自的分层,以我所在团队当前系统常见分层来举例。
2.1.1 标准分层
RPC/TR/Handler→service→manager→dao
对应的模型分别是 Info、Model、Config/VO、DO
层次 | 模型 | 职能 | 立场 |
RPC/TR Handler | Result Info | 1、对外输出的门面,Result封装 2、业务层面非核心逻辑 3、单业务的复核组装 | 交互抽象 |
Service | Model | 1、业务的抽象,业务核心逻辑封装 2、业务细节的屏蔽 举例:拉人助力玩法 | 业务/服务抽象 |
Manager | Config VO | 1、业务的模块化/单元化抽象 2、单元模块的配置模型 举例:队伍模块,队员模块 | 模块/组件抽象 |
DAO | DO | 数据库操作 | 数据抽象 |
2.1.2 基本原则
代码分层的目的是为了将抽象分等级,是一种抽象方式的约定,模型对象的命名给出了约定的标准;
标准分层是一种基本思路,归根到底是抽象结构的定义,实操层面允许一定灵活性,适当的进行代码结构调整,以减少层次,减少模型,减少 convertor 等。
但是有一些原则:
1、DO 对象不可替代,不可复用其他层次对象,必须单独一个模型。DO 对象一般不能直接出现在业务层,绝对不能出现在最上层。
2、 4 层模型不是固定死的
如果两层模型结构非常接近,可以酌情合并或者跨级引用,减少一次模型定义和模型转化。
模型合并优先级:从上至下。(原因:a.上层模型通常更必要,比如rpc模型前端必然需要;b. 发生模型少量参差,通常上层模型可以兼容下层模型,即通常上层模型要更具象,字段要更多,下层模型更抽象,字段更少)
3、4 层结构不是固定死的
Service 和 Manager 都是业务层抽象,Manager 粒度更细,Service 更复合。
对于某些简单业务,可以合并成一层(个人偏好&建议,合并到 Manager,这样如果后续有业务扩展增量写 Service 是纯新增逻辑,而不用动 Manager;反之,就得从 Service 里 extract,影响面变大)
4、Repository 层的时机。
简单的单表操作,普通 DAO 层基本足够,但是在有些场景,操作数据/资源,有较为复杂的逻辑,比如批量读写,多路 sql 等,这时候可以用 Repository 来 2 次封装。但是要避免出现 Repository 里只做 DAO 的调用转发(因为这样除了增加代码量外没有任何意义)。
三、案例实战
3.1 分层结构
3.1.1 分层不均
案例
点评:
1.业务抽象直接等同成了rpc接口抽象,而所有逻辑都在业务层里面实现,导致rpc层单薄(核心代码只有一行方法调用),而业务层臃肿(原始方法接近200行)
2.接口层做的逻辑太多,没有任何逻辑拆分,只是单纯的运算罗列堆积,导致臃肿
3.原本应该在上层做的通用逻辑下放到了业务层:比如活动降级校验、配置校验。进一步增加了业务层的臃肿
建议:
1.rpc抽象:首页接口,业务层抽象多个子业务:【面额处理】、【券周期处理】、【发券处理】
2.子业务模块在首页接口里组装衔接
3.跟子业务本身无关的辅助逻辑、或者通用逻辑(比如活动校验、全上下文要用的配置校验)在rpc层编写
3.1.2 分层冗余/无效
案例(代码略)
1.Service内所有代码仅简单调用Manager层;
2.Repository内所有代码仅简单调用DAO层;
建议:
如果只是简单转发,按需合并或简化层次,如合并掉Manager/Repository
3.2 内聚 & 耦合
3.2.1 传参冗长
点评:
案例中传参多达12个,同时包含map,list复杂结构 传参过多的时候问自己两个问题:
1、这些参数都是必要的吗?有简化可能吗
2、这些参数所运算的逻辑,都必须在这个方法内吗?
建议:
1.【内聚】传参都是必要的, 传参的处理逻辑也是必需在本方法内完成的。
2.【内聚】传参最小化。只用到useId就不要传UserInfo,只用某一个value,就不要传入整个集合。
3.【内聚】自给自足。能用本方法内通过工具类获得的(如Util.get(userId)),就不要在上文获取后当做入参传递
4.【重构】合理抽象依赖关系,简化方法内部逻辑,少做点事。
3.2.2 出参、入参的误用
代码案例
以上两个方法执行逻辑一致。
区别在于方法2把result当做入参,返回值改成void。
这是出入参误用的典型特征,虽然语义能够执行,但是后续加上维护变更后,容易导致:
-
书写代码栈深变长,代码变的冗长。
-
result的修改发生在方法中,读码容易忽略,修bug或者需求调整时,容易遗漏。
建议:
【入参】是程序计算因子,一般只读,不做变更。
【出参】是程序计算结果,一般只在赋值时候做变更。
1.合理抽象,明确输入输出
2.严格定义出入参(入参只读,出参只在赋值的时候写)
3.如果特殊场景,必须要传参修改,方法内部要标明,例如:fillConfig,processModel等
3.2.3 耦合关系扩散
点评:
原始需求“活动的最后一天,发奖状态特殊处理,前端展示【已开奖】,否则展示【明日再来】”。
代码案例中,直观的从prd翻译,自然的就耦合活动时间相关的判断了,导致if条件复杂冗长。
但挖掘需求条件,隐含了条件:
【活动最后一天】=【发奖最后一天】=【6.18当天】 根据需求只管理解是活动最后一天,但根本关联因素条是发奖时间。
因此耦合关系应该只依赖发奖时间配置,而不是活动时间配置。
判断条件即可简化成“是否发奖结束”,而这个值可以从配置参数中获取。
建议:
深度需求分析,找到真正的关联关系,而不是业务语义直接翻译,以此定义出逻辑、变量的耦合关系。
3.3 程序流分支
3.3.1 条件判断层次复杂
点评
1、判断条件内含多层嵌套,分支链路复杂
2、同一个判断条件,在多条分支中重复判断,本案中taobaoRedPacketDowngrade条件,有3处判断,加大了阅读和维护难度,后续业务调整很容易修改遗漏 建议
1.分支的走向路径要一致,一个分支尽量把逻辑做完,避免重复开启分支导致的复杂度增加
2.简化逻辑,定义出子逻辑,提取成子方法
3.用程序逻辑思考,把逻辑理顺,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对业务语义直接翻译
四、总结
定义(WHAT)
【功能正确】【结构简单】【条理清晰】
价值(WHY):
【易读,易测,易修,易改】
方向(HOW)
合理抽象,合理分层
高内聚,松耦合
用程序逻辑去思考,而非需求翻译
适当的编写技巧
重构时机(WHEN)
单个方法太长时(建议不超过40行)
参数太多时(建议不超过4个)
单元测试非常难编写时(写一个单测,需要造非常多的前置数据)
配置变复杂时(改一个逻辑,需要改多个配置联动,或者要求配置里有逻辑限定)
“这段代码好像刚刚写过”的感受时(DRY原则)
后记
java中抽象、封装、继承、多态,哪一个是最关键的?
刚入行时我觉得是多态。因为多态的特性复杂,以此能够衍生出很多编程技巧。
工作经验越是往后积累,越能明白抽象的重要。
小到代码的参数抽象,方法抽象;中到业务的模型抽象,逻辑抽象;大到架构抽象,模式抽象。
抽象是最考验抓本质的本事,只有把抽象思路理清楚,才能在地基之上建高楼。
如何能把业务抽象的更简单,是写成简洁代码的根。
五、推荐学习
《代码大全》
《重构》
《代码整洁之道》
《编程珠玑》
《effective java》
《java8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