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新疆吐鲁番参加夏季测试,测试途中,看到火焰山后面还有一座更高大的山脉,于是查了一下地图,确定是博格达山,属于天山山脉,于是又在微信读书中查找有关「天山」的书籍,找到最有趣的一两本书,有关历史和地理,快速读起来,阅读的同时也在不断研究地图…
这样有关天山的认知就不再只是一个平面的概念,而是结合了地理、历史、人文等多方面的因素。为何在微信读书里查找而不是其它社交媒体?原因是书籍本身做了一层筛选,书籍的内容质量明显高于社交媒体的UGC(用户创作的)内容。
回顾一下,我很少「看书」,我做得最多的是查书、听书、用书、内化书,传播书。查书=在书库中查找我关心的内容,阅读相关书籍,答疑解惑;用书=把书中理论用于生活工作的实践,解决具体问题,改善工作和生活;内化书=把书中和自己契合的信息变成自己的认知;传播书=把经过我实践检验的书中知识广泛传播。
某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和同事聊起最近看的一些书籍,有关山西历史的部分内容。他好奇地问我:「为什么我看书都记不住这些细节,而你却能记住这么多?」我笑道:「因为我去了当地,游历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疑问,于是查找书籍,通过阅读答疑解惑,并且把自己的问题和寻找到的答案快速讲给身边的家人、同事、朋友听。」这就是最简单有效的「内化书」的方法。
《轻松主义》一书中提到:「提炼你的知识。当我读完一本书,我喜欢在一张纸上用自己的话总结我学到的东西。如果你每本书都花 10分钟来总结其中的关键知识,你会理解得更深刻。总结是一种提炼思想本质的过程,帮助我们把信息转化为认知,把认知转化为独有的知识。」其实总结提炼,也是一种「内化书」的办法。
读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漫无目的地随意阅读;第二个层次:读书和生活实践结合;第三个层次:一直在构建自己的系统,借助读书补齐系统。
上面提到的案例其实属于第二个层次,把读书和生活实践密切地结合。当然,不排除以后有更多充分时间的时候,我能对某个地区的历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花更多的时间去当地探访,复原历史的碎片。我不奢望写出《翦商》这样的书籍,毕竟这属于专业作者多年累积产生的作品。但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实地探访,深度调研,解答自己内心的困惑,写出几篇「小文」,构建一个小小的框架体系,也是一件值得开心很久的事情。等到了这个时候,就进入读书的第三个层次:「借助读书补齐系统」。
人生的结果是认知的产物,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认知更上一层楼?其实可以借助读书,补齐体系。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得有「大问题」,围绕大问题去去不断解题,吸收知识,内化知识。这个话题我多次探讨过,今天先不在此处展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再次听一下我在知识星球中有关「系统」的几篇语音 (见文末)—— 我当下的人生结果,其实就是这几套系统的产物。
回过头来,其实说到底,更有效的读书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受益。
《纳瓦尔宝典》提到:「阅读的题材和内容并不重要。最终,你会追随自己的兴趣,完成大量阅读。你的生活也会因此得到极大的改善。这就好比最好的锻炼方式就是做自己感兴趣的、每天都能坚持的运动。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书籍、博客、推特,或者任何有思想、有信息、有学习内容的东西,最好的阅读就是自己感兴趣的、爱不释手的阅读。」
非常有道理啊!